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简·爱》(1) [复制链接]

1#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对中西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调研、精细梳理、反复思考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不同于以往的伦理批评和道德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首先,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即使研究人类社会也是出于研究文学的目的。其次,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并给以历史的辩证的阐释。再次,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是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中,它重在对文学的阐释。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重在历史意义上研究文学,强调批评者一定要超越自己的道德立场,去还原历史,立足于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如果我们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对《简·爱》进行阐释和理解,就可以发现存在于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伦理造成的。


一,门第困境


简·爱和罗切斯特首先遇到的伦理困境就是当时社会上的封建门第制和“门当户对”婚姻制的双重挑战。简·爱因自幼父母双亡,被寄养在盖茨黑德的舅妈家里,经常挨打受骂,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严重的摧残。后来因为反抗舅妈一家的虐待,简·爱被送到劳渥德寄宿学校,并且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她人生中的一次蜕变,她由盖茨黑德府中一个无助的孤女一步步地蜕变为一个思想独立、自尊、聪颖的姑娘。她所受到的教育、她的言谈举止、以及她的优雅都是适应上流社会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是贵族,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家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他们还兼有对学生的言行给予指导的任务,因此他们自己必须对那一套贵族的礼仪谙熟于心。然而,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家庭女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相当于帮佣一样的仆人。而罗切斯特则出身名门,拥有桑菲尔德庄园和芬丁庄园,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佼佼者。当时的英国是以社会地位、财富和性别来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婚姻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像简和罗切斯特这样在身份、地位上相差很大的两个人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简在面对罗切斯特的时候,有时候她觉得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有时她又觉得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他们的平等只是在精神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之间的不平等是无法改变的,在社会地位上,他们永远也达不到平等的境界。当简认为罗切斯特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而自己将离开桑菲尔德去爱尔兰康诺特省的时候,简想到“……但更寒心的,是想到看来注定要翻腾在我跟眼下正走在我身边的主人之间的那茫茫大海。而最最寒心的,是想起有更加辽阔的海洋——财富、地位、习俗——阻隔在我和我无法避免、自然而然爱上的人中间。”简·爱感叹道“路很远啊”,这里的“路”何止只是指实际上的路程之远啊,简所感叹的更是她和罗切斯特之间地位、财富上的距离之远。甚至当罗切斯特向简求婚,让她答应做“罗切斯特太太”时,简还怀疑:“这绝不可能,先生,这听起来都不像是真的。世上的人从来不会享受到完全的幸福。我也不见得生来就跟我的同类会有不同的命运,幻想这样的幸运会落到我的头上,那简直是神话——是白日做梦。”这些都可以看出简对于当时的封建门第制和“门当户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同,她自己也不相信像罗切斯特这种有钱人会看上地位卑微的自己。并且,当费尔法克斯太太知道了简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关系后,她提醒简说道:“不过相信我的话,你再怎么小心也不算过分。尽量对罗切斯特先生提防着点,别太相信他,也别太相信自己。像他那样有地位的先生们是极少娶他们的家庭教师的。”费尔法克斯太太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时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观点,由此可见罗切斯特和简的结合根本不符合当时的封建门第制和“门当户对”的社会伦理要求,他们面临着双重的伦理困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