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 [复制链接]

1#

医学泰斗裘法祖


裘法祖,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191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率先将大外科分为:普外科、骨科、胸心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


2001年(87岁)获得中国医学基金会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医德风范终身奖”。目前全国只有四人获此殊荣。


主编《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和《普通外科学》分卷,发表论文240余篇。


其导师勃鲁纳教授


“在中国做医生的,没有人不知道裘法祖,因为五年的医科大学读的就是他的书。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以其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人称“裘派风范”。


裘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18岁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20岁杯学校选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师从著名外科专家勃鲁纳教授;25岁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慕尼黑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其年后被提升为外科主任。


解剖学学得非常用功。


开刀先从拉钩开始。


外科都是实践的东西。


裘法祖:“纳粹有什么好怕的?我从来不谈政治,当时我是以德国医生的身份出面的。那时候我是副主任医生,我的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就是老大,下面都是德国的学生,他们都听我的。”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裘法祖回国。回到了母校上海同济大学,任医学院的教授。当时,我国的外科还处在只能做阑尾炎、疝修补等手术的初级水平,因此裘法祖很快名扬上海滩。


20世纪50年代末,裘法祖跟随同济大学医学院搬迁武汉之后,开始从事人体器官移植——这项最具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工作。


其学生吴在德、夏穗生。


到目前为止,裘法祖主持的肝移植手术仍然保持着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器官移植的数量已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国民党的教育部部长朱家骅。


人身上许多零件是可以换的,比如:肝脏、心脏、肺等。


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


“您谈“文化大革命”这段经历的时候,跟我们采访的很多人谈这段经历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很多人再说这段经历的时候,回忆起来都是委屈,都是些不公平的地方;但您回忆起来的时候,都是讲在这个很苦难的过程中一些让人很宽慰的事。”


《误诊误治》杂志创刊10周年。裘法祖题词“在误诊中求真理,从误治中得教训”


吴孟超院士、吴在德教授就很好。


一个医生不是广告登出来的,是把一个病人治好了,这个病人告诉那个病人,这样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传开的。


被裘法祖称为“老太婆”或“老太太”的是他的夫人,在家里,裘法祖对夫人还有一个昵称叫“妈妈”。裘法祖夫人原籍德国(生于1922.06.15。中文名裘罗懿),是裘法祖在慕尼黑大学工作时的学生,两人在德国相识相恋,并于1945年结婚。


因为医生在德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时裘法祖夫妇有着自己的别墅和汽车。抗战胜利后,他们一起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天壤之别的生活让裘法祖也始料不及,但是这位德国姑娘却表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宽容与善良。来到中国后,裘夫人在同济医学院担任医用德语教师。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国内很多德国人都回去了,她不但没有回国,反倒加入了中国国籍,并谢绝了德国政府授予她的双重国籍。这样裘夫人就不再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很多年她的工资每月只有141元钱。在裘夫人的影响下,他们一直住在不到60平米的房子里,放弃了本该享受大房子。现在孩子们回家看望他们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裘夫人的中文不是很好,在家里看电视时裘法祖就是她的随身翻译。自从64年前裘法祖与裘夫人在德国相识,裘夫人就始终相随左右,两人演绎了一段被称作是绝世爱情的师生恋。


现在裘法祖尽量不在外面吃饭,有时间就会多陪夫人。


主持人语:“作为一个医学泰斗级的人物,您的居室居然只有50多平米,非常简单,也非常狭窄,我们真是很难想象。”


“我的老太太对我影响很大,她的思想非常好,她是我的政委,不是党员的党员。”


“我们以前有一个老保姆,人非常好,后来生病了,脑出血,我送她到医院去,我家老太太每晚就道医院里给她擦身。给老保姆擦身——医院的同事看了都觉得不得了,奇怪的很,这个外国人给中国的老妈妈洗脚、洗澡。当时连我也没想到。在病房里给老保姆洗澡,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我们是1940年认识的,她也是慕尼黑大学毕业的,是我的学生。我记得很清楚,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看,她当时留个小辫子,那年18岁。是一见钟情。我见她是一见钟情。她在进大学前要做一年的护士,这样我就让她帮助开刀、拉钩子、搞化验,教她怎么样做实验,九这样慢慢地熟悉了,后来就要好了。真正结婚是1945年,我们自己私下结婚的,因为当时希特勒不许我们结婚。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情。她是真正的日耳曼民族,她爸爸是工程师,她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她家里没有反对这桩婚事。因为我恨老实,很规矩,开刀也很不错。”


“我在家里叫她“妈妈”,她叫我“小老头子”。女同志希望你不要太老,太老不好,太小也不好,所以“小老头子”最好。后来这个名字都传到国外去了,都叫我“小老头子”。”


主持人语:“在采访的时候,很多我们的女同事都说,裘法祖一定有很大的魅力,能够使这样一个姑娘这么以身相许。”裘法祖答:“这就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就是,她喜欢我我喜欢她,这样什么都可以牺牲。”


“最近我们两个谈了一次话,哪个先走?我觉得她先走还行,我走了就不好办了。到底还是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很多朋友,但是她没有我不行。让她到孩子那里去,她也不大愿意。这是个问题,大问题,很快就要来的。”


主持人语:“您对夫人非常重要。但您想过没有,如果是她先走,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裘法祖答:“我会很快的,很快就会走的。这个事情很奇怪,很多老人第一个走了,第二个很快就走了。我也已经90岁了。”


主持人语:“你们俩这辈子就注定了是要一起走?”


裘法祖答:“对,谁也离不开谁。”


裘法祖和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阶平一起编写的420万字的《黄家驷外科学》。堪称中国外科学经典著作,成为医学院校的制定教材,为解放后我国医学教育步入正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编写《黄家驷外科学》时,裘法祖是主要撰稿人,但是他却把吴阶平的名字放在前面,后来吴阶平又在书稿上把自己的名字勾到了后面,这件事在出版界一度传为美谈。当《黄家驷外科学》第三次出版后,黄家驷先生去世了,裘法祖把出书的稿费专程送给了黄先生的夫人。


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年轻医生,裘法祖还把自己150多万的科研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裘法祖青年外科科学家奖”。


主持人语:“您觉得您这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呢?”


裘法祖答:“就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对病人,爱护病人,做个好医生。”


主持人语:“您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成就?”


裘法祖答:“这非常要紧,德比才还要紧。”


主持人语:“这是不是您成功的一个秘诀?”


裘法祖答:“可能吧。做人嘛,我有“一二三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不为名,不为利。



编导手记


这次裘法祖院士的90大寿,也是他从医65年的纪念日。这次武汉的祝寿活动,80多岁的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也特意从北京赶来,在裘老生日的前一天,吴阶平专程看望了裘老以及行动不便的裘夫人。而吴老也是在别人的搀扶下爬到了住在四楼的裘老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