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伦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与企业活动相关的,建立在人们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伦理关系。但是,企业伦理学具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从企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以下问题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1)企业伦理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经济绩效与企业伦理的关系,这一问题也是企业伦理学首先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绩效比企业伦理更为重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经济中,商业企业具有而且仅仅具有一种社会职责,即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并且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条件下从事各种能够增加利润的活动。”{15}这一观点认为,利润最大化应当是企业经营的惟一目标,在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股东、债券持有者、经理、劳动者、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股东应该拥有优先权。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伦理有利于促进经济绩效的提高。哈利特指出,高度诚实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更有利于业务,更有利于利润。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一个更健康的商业环境。{16}罗宾斯也认为,有足够证据表明,一个公司的道德行为并没有明显降低其长期经济绩效,公司的道德行为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17}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伦理与经济绩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詹姆斯·E·波斯特等人认为,公司的道德行为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极为复杂,两者无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都难以证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使两者得以协调的广泛的原则,包括长期利润和短期利润关系的原则、适度利润和最大利润关系的原则、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原则。{18}
(2)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企业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伦理学最早讨论的话题。关于这一问题激烈的争论早已有之,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济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也称股东理论,主要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其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他们按照股东的利益来经营业务,追求最大化的利润。第二种观点是超经济主义的观点。在超经济主义的观点中又有两种看法。一是有限度的超经济主义,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企业的责任是利润最大化,但要在其中作出理性选择,或者认同顾客导向,即把消费者放在首位;或者认同员工导向,即把提供有意义的就业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或者认同利益相关者导向,即平衡利益相关方。二是扩展的超经济主义。如普拉利认为,在最低水平上,企业须承担三种责任,即对消费者的关心,比如能否满足使用方便、产品安全等要求;对环境的关心;对最低工作条件的关心。他把这三种责任称为“最低限度的核心道德责任”。{19}阿奇·B.卡罗尔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企业的所有社会责任等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总和。这4种责任构成一个金字塔,经济责任处于最底层,第二层为法律责任,第三层为伦理责任,最高层为慈善责任。{20}
(3)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出现了“利益相关者”概念,表明人们对企业的性质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有关利益相关者问题的探讨,也便成为现代西方企业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当代西方企业管理学和伦理学的著作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企业与股东、顾客、社区和政府等的关系作为相互内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纳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范围。具体到利益相关者的管理问题,卡罗尔和巴克霍尔茨的研究是最为详尽和系统的。他们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书中认为,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动和交叉影响的关系。在具体的管理中,必须处理好5个重要问题:谁是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我们的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哪些权益?我们的利益相关者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机会,提出了哪些挑战?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负有哪些责任?企业应采取什么战略或举措,以最好地应对利益相关者的挑战和机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