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什么?是神?抑或是人?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从“佛”的字义上理解,“佛”应该是人而不是神,但是和佛教的各种外在表象相对应,有的人认为佛是神,除了相貌、衣着不同,在本质上与其他各神无异,即能够给信仰者带来平安幸福生活、有着超然力量的神。而有的人则认为佛就是人,没有神力,只有智慧,是一位觉悟了无上智慧的智者,它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参拜佛像是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之情,而非为了求得好处。这就类似于中国的儒教(这里的“教”为教化之意,并非宗教之意),儒教也有庙宇,也供奉孔子及众先贤塑像或画像,除了庙宇,学堂以及传统家庭的书房、客厅中也有供奉孔子画像的。祭孔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自天子而至庶人都定时参拜孔子,但参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孔学后人对至圣先师的敬仰之情以及警醒勿忘圣人教诲。尽管也受到一些民间信仰的影响,有的人把孔子当做神仙一样来祭拜求愿,但是多数孔学后人并未把孔子当做得道成仙者,也不会认为孔子如今依旧生活于另一个世界。除了上述两种认识以外,还有一些人认为佛的形象是二者兼顾的,它既是一位智慧深远的先师,也是度化众生脱离苦海神通广大的“神”,他们认为虽然佛陀的肉体已经寂灭,但他的灵魂依旧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有些类似于道家得道成仙的说教,所以,大乘佛教刚传到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神仙方术,原因就是如此。去年暑假参加法门寺福慧营活动的所赠书籍中有一本台湾星云大师著的《佛陀十大弟子》,其中分别介绍了在智慧、神通、说法、解空、议论、头陀、天眼、持戒、多闻、密行十个方面的修行位列第一的弟子。这显然是受到孔子依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评价十个弟子的影响,只不过星云大师的这种划分依据既有人为的(智慧、说法、解空、议论、头陀、持戒、密行),也有神为的(神通、天眼、多闻),是把佛陀既作为人又作为神来看待的,这可能也是大乘佛教弟子对佛陀的认同。还有一点,“佛”在大乘佛教中并非一个,即佛教的创立者释迦摩尼,而是“如恒河沙数”,无以量计,而在佛教寺院中所供奉的不管是“十方佛”、“三世佛”还是“五方佛”、“三方佛”或是诸菩萨,都是佛教虚构的,这些虚构的佛或菩萨都有超然神力,他们或是分住于不同世界(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琉璃世界等),或是降生于不同时间的“救世主”(过去佛、现世佛、来世佛等)。佛教还编造了许多关于他们出生、修行、成道的美好而感人的故事,借此告诫众人“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心发愿力、持戒精进就可修成正果的道理。
“佛教”中的“教”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宗教”。“宗教”一词在汉语中本不是一个联缀词,《说文解字》中:“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天地、祖先的敬仰之情。古代的“教”字,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中国国学网—说文解字)由此若将两字放在一起则引申出接受天地、神灵、祖先教育教化之意。而“宗教”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的解释,有很明显的政治化色彩,在目前的中国应该是一种比较“官方而权威”的界定,而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就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人来说,“宗教”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宗教是麻醉人民精神的鸦片”已是众人熟知的了,我们又往往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起来,也从未怀疑过这种认识的不合理性,其实这是一种“一叶障目”的结论。“宗教”的现代解释应该是深受西方宗教学界的影响,将汉语中的“宗教”对译为“Religion”,意思大变。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赵朴初">赵朴初ersonName>先生说:“佛教,广义上说是一种宗教,狭义地说是佛所说的言教。”(《佛教常识答问》)于是佛教中的“教”又有另一种解释:言教。言教也就是言语的教诲,《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也出现了“宗教”,但显然这里面的“教”是教化、教育之意。总而言之,我觉得将“佛教”中的“教”理解为“教化”之意更合理,也更有利于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