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孝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强调要建立在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孝道的精神本质。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把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