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者以有果仁为生命真源。然而草木禽兽不能明道,故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能思想,懂得孤立无偶的个人,谁也无法在天地间存活,只有人我相偶相亲,才能使人群不断复生,并存共荣。故自觉地以爱己之心爱人,才是彻底摆脱兽心的人心,具备天地的好生之德,人才真正成为“天地之性最贵者”!相偶不相残、相亲不相害的觉悟,是周公“敬天保民”的深化,将氏族血缘的“亲亲”之情升华为“爱人”仁民,才成为淑世之道,为中华人文奠定了深厚牢固的人本基础,具有永久价值。朱熹概括得极好,仁即“心之德,爱之理。”丧了仁,人必因残忍而沉沦,人世将比动物界更卑劣丑恶。仁与不仁之争,关乎世道之宜人与非人。中医家言关节麻痹为麻木不仁,病在手足而痛苦全身。人心一旦麻木不仁,病在心而祸天下:政不仁则虐民,财不仁则毒贫,兵不仁则如寇,文艺不仁则教唆犯罪,科技不仁,可以自毁地球与人类。凡人世汲汲营求以为福者,不仁则皆足以取祸。总之,无论一身与一国,不管文明成果与血腥罪恶,都证明把他人当人待,始终是个体生命的根本需要,也是群体和谐的基础,永远可作人世的基本准则。孔子教仁,没有给人生施加任何非人性的约束,仁学不过发现了人之为人(非野兽与家畜)的真理,肯定人性的高贵价值,指示为仁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