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响。这种仁不是个人的仁,而是统治者的仁,统治者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听起来虽然容易,但当权力在手时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孔子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提出来的仁,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