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首先,孔子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承认利,但是是在看重义的前提下,主张重义轻利。出自《论语·宪问》中的见利思义主要意思是说/FONT>当有求利的行动时,首先应该要想一想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符合礼义,而不是一味的追逐利。孔子认为,君子是能够懂得义的,那么自然就可以以来晓谕君子,使他们在面对的时候,首先权衡这种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如果符合礼义,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如果不符合,则不会去获取。在《论语·季氏篇》里,这位圣人再次强调见得思义。类似的还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而出自《论语·述而》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将孔夫子重义轻利的态度表达的淋漓尽致。
    
其次,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话虽说得有些绝对,却不容易被误解。孔子把人分为小人、君子以及更高层次的圣人。在这里,他界定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利态度及行为方面的差别。我们可以在《论语·述而》里找到答案,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做事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处于忧愁之中。所以,从做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出义是先于并重于利的。

    
孔子关于义和利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义以生利义以生利是说行义也可以产生利,我们从反面来理解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主要是说若只是单纯的为追求利而行动,则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因为正义的呼声很难听见,就必须有人不停地呼喊孔子和儒家主动担负了这一重任。对此,我们应给予正确的体会和认知。川在今天看来,在商界无疑是处在呼风唤雨地位的,但是,究竟怎样得到利,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正确的或是合适的,相信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取得真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