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学生诚信观念的缺失及其危害 [复制链接]

1#
大学生诚信观念的缺失及其危害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高知识群体,他们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其一,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作弊方法层出不穷,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尽管各高校在《学生手册》中对考试纪律和违纪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安排了众多监考教师和考场督查及巡视人员,但是遗憾的是,无论何时何种考试,都会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纪。其二,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甚至换名更姓逃避还贷。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放的一种贴息贷款,为不让一个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同时,贷款的额度有限,只能解决少数贫困学生的困难,能够得到贷款的同学是非常幸运的,应该珍惜难得的机会,信守诺言,按期还贷。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离校后,即人间蒸发,杳无音信。有同学的学杂费、住院医药费都是所在学院为其垫付的,毕业后也一走了之,再无任何消息。还有个别同学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工作不到半个月则欠下借款不辞而别,使得用人单位函告学校请求帮助追讨欠款。其三,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投机取巧,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或者以欺骗的手段制造泡沫自荐书。步入大学校门,进入知识殿堂,度过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享受阳光的温暖,吮吸知识的琼浆,练就强劲的翅膀,邀游辽阔的天空,成就辉煌的事业,展现灿烂的人生,让自己活得充实、自信、健康、有价值、也使社会充满阳光、健康、有意义。我们非常担心地看到一部分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平时表现还不错,热情、克已、守纪律,但他们以虚假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遇关键时刻就原形毕露,使人难以相信、瞠目结舌。有的同学平时贪玩好耍,学习不努力、迟到、早退、旷课、思想上政治上不求上进,到了毕业求职时,才痛感自己干货太少,于是乎造假制假在自荐书上下功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什么在大学生中诚信问题如此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价值的特殊的观念系统,是价值立场的普遍总和,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光荣,欺骗欺诈可耻的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不断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历史,从而保证了诚实守信原则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起伏跌宕,也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更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价值观宣传的不一致性,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杂状态,社会上一些人以顶头上司的喜怒好恶为准绳,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假话者被重用,以假政绩换来了提拔,说谎献媚者吃香,刚直不阿者倒霉的现象,等等;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上造成了混乱和误导。特别是看到有的同学以作弊换来好成绩,以谎言换来荣誉等未受到应有惩罚的时候,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标准发生嬗变,道德价值观出现严重倾斜。“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等也就成了一些同学的座右铭。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他可以置纪律、道德、良心于不顾,做出考试作弊等不诚实的事情来。第二,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考试除了衡定、评判、甄别学生学业成绩而外,在选拔性的考试中更是一种竞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使得竞争尤为激烈和残酷。为了取得考试的成功,有的考生产生了强烈的投机心理,采取了作弊的方式,频频曝光见诸于报端等媒体的高考、成人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集体作弊案、高考试题泄密和被盗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考试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衡量、鉴别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选拔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估、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对于高等学校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考试作弊不但不能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而且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势必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发学校和学生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诚信被抛弃,各种作弊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屡禁不止,有同学直言自己高考就作过弊。

    第三,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使得大学生学风浮躁,坐不住板凳,耐不往寂寞,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读书其实很苦,否则不会有“寒窗”之说。要想学习优秀,必须潜下心来,细细研读,苦其心智,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和毅力取得好成绩。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阶段的我国,“快餐"式的东西充斥社会,“一次性消费”成为时尚,各种“暴发户”依仗巧取豪夺未受到惩处,学术界出现的东拼西揍的“专著"、东拉西扯的“体系”和博士生导师的剽窃现象,以及网络、影视、报刊的虚拟世界和光怪陆离的假新闻、假文凭、假证书的泛滥,还有人们对盗版书、盗版光盘、盗版软件的默认和使用,同学中“成功”的作弊者的示范效应,整个社会出现了“诚信危机”,使得今天的大学生沉溺于网吧、迷醉于爱情、热衷于闲聊、倘佯于山水,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不好好复习,却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以欺骗的手段获得过关和好成绩。也有的同学本来成绩不错,平时表现也好,但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争第一、二名,采取了作弊的方式。第四,社会用人机制上的偏差,诱发学生以假信息投其所好。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往往要求太高,片面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这能够理解,但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毕竟不是普遍的,多数同学还是一般和较好的。为了谋得一个好职位,好工作,一些学生和家长即开始造假制假,既欺骗用人单位也欺骗学校。

    我们不能不痛心地感到,诚信危机正侵蚀一代学子的心灵,扭曲其灵魂,扰乱了学生正常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是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在大学生的助学贷款问题上银行存在着一定风险,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既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和扶持,也是银行的义举。银行作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如果贷款大学生到期都不予归还所贷款项,势必形成庞大的不良贷款,增大银行的风险,负责人和业务员都面临考核压力,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使银行倒闭。同时也极大地挫伤银行继续放贷的积极性,大有受欺骗之感。因此,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发文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违约率达贷款总额的20%或同年应还款人中有20名学生违约不还款,则控制贷款额或取消这个学校助学贷款资格。况且助学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惟一靠的是学生的信用。少数人的失信带来大多数贫困学生无法贷款,这就是现实。尤其是毕业生离校后工作单位的不确定,或者工作单位频繁异动,电话变更,或一听到催交贷款就挂电话,或拒绝接听,或毕业后断绝一切信息。于是银行催学校,学校催院(系),院(系)找学生,而学生音讯全无,尤如大海捞针,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各学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江苏大学开全国先例,在校园网上公布欠贷不还的学生名单,曝光欠贷者!二是考试作弊获得虚假成绩,违返了公平竞争规则。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就是竞争,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的,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地充分地发挥竞争的功能,社会才是有序的,充满活力的。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各国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是竞争。竞争是有规则的,要参与竞争就要遵守规则,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有正确的竞争心理,处理好付出与得到的关系。要想获得好成绩,就要把更多的心思、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不要把聪明和智慧用在如何作弊上。以作弊来获得高分这种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竞争规则,践踏了公平竞争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它使考试失去了真正意义,也无法发挥考试的衡量功能和作用。三是不诚信行为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做人德为先,诚实是最古老的道德义务,是具普遍意义的道德义务,又是初始社会化必须完成的文化教化内容,世界各民族无一不把诚实作为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对少年儿童诚实品质的培养是道德社会化的最早项目和最重要的内容。具不具备诚实品质,已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与否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格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诚实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能不能做到守信,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诚实不说谎就是全人类的道德诉求,是亘古以来回响在一切文化形式中的庄严的道德呐喊,是照射在人类良知上的一束红色道德之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等失信行为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也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据报载,某高校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准备了两万元经费奖励“零作弊”,此举确实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不作弊居然成为一种受到称赞的美德,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悲哀,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悲哀。另据报载,“今年高考前要进行安全模拟演习,考试报名时,报名机构必须告知每个考生考试规则和违规处罚规则,考生要签“诚实守信保证书”。可见,道德水平降到了何等的程度。四是混淆了是非,不知人间有羞耻,许多同学认识不到考试作弊和违约行为是错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持理解和宽容态度,认为作弊的同学主要是想要好成绩或过关,不算什么:或者视而不见,漠然置之,认为他作弊不关自己的事,自己不作弊就行了;甚至予以配合和帮助,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不坚持和伸张正义,混淆了是非,在价值判断上迷失了方向。当有同学作弊被发现,学校要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罚的时候,作弊者不知检讨该怎么写,错在什么地方,其他同学会到学院为作弊同学求情。有个别同学扬言会采取极端方式,以死要挟,破罐破摔,并表示,即使这次处罚了我,下次我还会作弊。使人不寒而栗。因此,考试作弊危害的不仅是作弊者本人,它使所有学生都面临道德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对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的理解和宽容,也就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淡然和认同,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加入其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五是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汇成学校的校风。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营造和建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和风气,陶冶情操、熏陶品格,优良校风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正确行为倾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有道德的人以做假、说谎为最大耻辱,有道德的人也必定会忠于自己的承诺。所以信必有忠,忠能达信。考试作弊、欠贷不还等行为则是对优良校风的败坏,是对学校正面的道德教育的无端亵渎与粗暴贱踏。有的同学明知某同学作弊,但不予制止和报告,而是采取关键时刻写匿名信、打匿名电话的方式予以揭发,滋生不健康的心理。六是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社会把大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考试作弊的屡禁不止,欠贷不还等现角的频频出现,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邱处长不无痛心地说:“我们不得不认为大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他们的信任度,……”并希望找到有效的制约措施,规避风险,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某高校所在地的建行也已将原来的一次受信,一贷四年改为一年一受信,一年一贷,并且将贷款额度减少了一半。

    可见,由诚实、守信方面出问题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减少,在质的方面也大幅下降,会使信任危机强化为社会危机,直到社会系统的崩溃。也就使我们看到不讲诚信在负方向恶性发展的灾维性
后果,从而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各个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分享 转发
TOP
2#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目前困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既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又具有充分个人激励功能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诚信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却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社会诚信危机已经凸现并且明显地波及到了高校,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  

我们应该更加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