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 [复制链接]

1#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礼有礼义与礼仪两层含义。礼义指礼的精神,礼仪指礼的仪节。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却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有人甚至以部分礼仪过时为由,全面否定礼义和礼仪。这样就可能使礼失去了融人现代社会的机会,白白浪费。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些人对应有的礼仪不够重视,礼仪观念有些淡薄,导致他们的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的学生手中。可见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