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积极入世的伦理情怀使中国文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将眼光紧盯现实世界的人民大众。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关心现实和民间疾苦的优良传统。
儒家思想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将文学作为经国济世的工具。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形成的最高峰是诗圣杜甫。《三吏》、《三别》这样的集现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伟大纪实性作品之所以能如此早而成熟的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正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审美风格发展,形成“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文学抒情强调“以理节情”,对所言之志要无过无不及,仅求“辞达而已”。这种审美情趣一方面造成了中国文学沉稳厚重、委婉含蓄的行文风格,如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中塑造了诸多文弱书生,他们做事力求取“中”、不偏不倚,很少有冲动的举止和过激的行为;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广泛流行,这也是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明显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