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坛 [复制链接]

1#

论“行仁之方”


1,  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周济百姓,怎么样,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人的方法。


2,  我认为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和意义,但是在当今社会却实难践行了。谁都认为利益至上,正如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需要一种这样的精神,或许就是舍己为人吧,只要每个人都心存这种想法,不自私自利,相信我们的社会能和谐一些。

分享 转发
TOP
2#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