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过去的研究中.对于庄子的仁义观往往采取整齐划一的判断.或谓其绝对摈斥儒家的仁义学说.或谓其为阳挤而阴济之.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于仁义学说的发挥。其实这里忽略了庄子学派自身发展过程中仁义观念的变化。庄子诸篇中对于仁义学说的不同态度往往只是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庄子学派的表现.并非其全部。今试从《让王》篇入手进行分析。《庄子》书中谈仁义之处不少.本文为什么单单提出《让王》篇作解呢?这是因为就作为庄子后学著作而言.虽然它篇也曾经述及.但将“仁义”思想与孔子及其弟子直接正面联系一体的则是《让王》篇。因此.从抉发是篇意蕴入手.较易于分析庄子学派仁义观念的变迁.看出其思想本质的一些问题。今提出一些浅见以供专家参考。


《让王》篇的仁义观及其与《庄子》杂篇的差异


关于庄子学派的仁义观.《让王》篇有两处典型的记述.一是其所载孔子回答子路之问所发的一段议论。子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是为“道”“穷”而“无耻”的表现。孔子就此不无恼怒地说/P>

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合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让王》篇另一处记载见于原宪对于来造访的子贡的抨击。原宪虽为居陋巷的贫士.但却保持高节.不苟少世俗.瞧不起居富贵而自傲的子贡。他不无自豪地说/P>

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与之饰.宪不忍为也。


可以看出.这两个记载并非“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天下》篇语).而是郑重其事的阐述.是作者思想的直接表露。这两个记载.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庄子后学的仁义观。从第一个讲述看.《让王》篇的作者在极力推崇“仁义之道”.认为它是岁寒时依然茂盛的松柏的精神支柱.是孔子于困隘中依然能够屹立的根基。“内省而不穷于道”.是孔子浩然正气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道”.并非道家的道术.而是“仁义之道”。《让王》篇作者所体会的道家之“道”.在逻辑上.与“仁义之道”.是相通的;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如此盛赞“仁义之道”。庄子后学于此毕竟提升了仁义观念在道家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对于道家理论的发展而言.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关于《让王》篇记述的“仁义之慝”,成疏释其意谓“托仁义以为奸”,.林希逸释其意谓“假仁义以文奸”(《庄子口义》卷九)。此语用在原宪言辞之中.是对于打着仁义的招牌干坏事的社会丑恶现象的一个批判.《让王》篇的作者认为原宪之所以能够有“知命安贫”的高风亮节.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坚持并实践“仁义”这一原则。显然这个讲述是从一个侧面对仁义之道所进行的赞颂。


值得注意的是.《让王》篇对」几仁义的充分肯定.与《庄子》杂篇诸篇的说法存在着抵牾之处。例如.《庚桑楚》篇提到人在仁义前面的困境.谓“不仁则去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是篇的作者认为要解除烦脑.应当循道修炼.杜绝外在诱惑.释解内心困扰.“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天灾也”(《庚桑楚》)。显然.是篇作者是将“仁义”视为束缚心灵的绳索看待的。再如.按照《徐无鬼》篇记载.依照“得道之士”徐无鬼对魏武侯的说法.“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道家所推崇的著名隐士许山亦谓“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徐无鬼》).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实认为.社会上一般人的仁义都不是真正的“仁义”.而是造假作伪.是贪婪者沽名钓誊的工具。按照“有亲.非仁也”(《大宗师》)、“至仁无亲”“至义不物”(《庚桑楚》)的说法.真正的“仁义”则应当是通乎“道”的伦理原则.而不是儒家所宣扬的“爱人”与“事宜”的仁与义。总之.《让王》篇没有将仁义视为造假的工具和束缚心灵的绳索.相反.却肯定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其重要意义直与无上伟岸的“道”相近。这与杂篇的其它诸篇的相关观念是大异其趣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