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孝道的当代价值与实践弘扬 [复制链接]

1#

一、中华孝道的义理、文本研究

  汤一介先生认为,社会虽然在变化,但如果从“亲亲”、民”、“爱物”的儒家仁学角度看,孝之“仁爱”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对中国孝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等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他认为虞夏殷商为孝之为行的阶段,孝既未成为理论,也未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而只是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西周是孝之为德的阶段,推广孝行,是周人施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孝是周人维系宗族内部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最核心的力量;周人敬德是传统。东周是孝之为道的阶段,纠正社会乱象、使孝成之为道的关键人物是孔子,标志性成果是《孝经》的出现;汉魏以后历朝均是孝之为治的阶段。所谓“孝治”,就是将孝道转化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并体现于具体的政策中,这一阶段始于汉初,强化于魏晋,成熟于唐宋,贯穿于明清。林安梧教授认为,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意味着对我们生命本源的尊重。中国民族文化的某一时期的停滞和消极现象如帝皇专制,父权高压、男性中心并不是孝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于孝与政治性联结造成的。

  孝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伦理义务?有的学者通过分析认为,主要是养亲、敬亲、悦亲、谏亲、念亲、显亲、继志述事、尽职尽忠。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行孝八法:养亲、关亲、敬亲、顺亲、礼亲、谏亲、光亲、延亲。孝体现着如下三种人文精神:感恩、仁爱、责任。新型孝道不仅要继承这些基本精神,而且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精神,这样才能得到当代年轻人的认同。

二、中华孝道的当代价值

  很多学者强调孝道的仁爱和谐精神价值。王殿卿教授认为“孝乃天下和谐之源”。顾祚华教授认为,中华孝道是富含人类博爱精神的整体和谐观。它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是人类纯真、美好、崇高的思想境界与行为准则。骆承烈先生认为孝的现代价值在于:第一,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第二,孝亲体现人道主义;第三,孝亲促进社会稳定;第四;孝亲促进经济发展。吕宗海认为,孝文化是公民道德品质塑造的基石;孝文化是现代家庭、邻里和睦的纽带;孝文化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新孝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开端。

  钱逊指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要注意传统孝道的二重性,不能把血缘亲情的孝和被异化了政治的孝混为一谈,在批判“愚孝”的同时,否定了原本意义上的“孝”。

三、中华孝道的实践弘扬

  李宝库向会议介绍了他所领导的中国老年基金会在弘扬孝道方面的基本理念即“孝行天下,共建和谐”及其实践。李汉秋先生作为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其“弘孝培爱的中华母亲节”一文向大会介绍了他们的实践,认为建立中国的母亲节必将有利于弘扬爱母、孝亲情怀,是推动孝道弘扬的重要途径。

  来自北京、湖北等地的代表介绍了他们进行孝道教育的实践经验。有的学校开展儒家经典、蒙学经典的背诵活动,开展孝星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唱响“孝亲敬老歌”。有的学校还使孝道“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有的学校把孝道教育作为自己学校的基本理念:学孝、行孝、传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