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 [复制链接]

1#

三.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四.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分享 转发
TOP
2#

五.孟子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又提出,广泛的,体贴、帮助他人。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价值核心。

六.、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七.、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3#

八.孔子思想体系中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九.孔子论述施仁政于民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但他尽管满怀仁德之心,在当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民,因此,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例如,他既要给老百姓实惠,又要让为政者少耗费;既要役使老百姓,又要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等等。总之,孔子是想既能照顾到统治者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利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