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圣人的修养 [复制链接]

1#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现在人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2#

        

    假若真有“圣人”,其既然身处世间,也必像常人一样有个修养成长过程。只不过其修养层次有可能比一般常人要深入一些。读到《庄子》,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故事自古以来常被人视为“修养”层次递进的比喻和启示。用于理解“圣人”的修养成长历程上,也许会在所帮助。

        故事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个典故: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可斗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TOP
3#

智慧清纯,品位高雅,判断老练.

在如今这个社会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人就是人活生生的人,我们有七情六欲.

有些时候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

不过我们应该有目标和梦想,不然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办法往前发展下去啦!
TOP
4#

孔子所处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社会经济大变动的时代,其时代学术上的特点是“处士横议”,章学斋认为是“诸子思以其学易天下”“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故将推衍其学术,而传之其徒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TOP
5#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TOP
6#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7#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TOP
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六十六章

百谷王:百川汇聚之处
下:下游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游。引申指要谦虚。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

慎终:谨慎地做到最终
做事情谨慎做到最终,就像刚开始一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然已经来了(发生了),就安下心来,泰然面对。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指不要因小失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遭遇眼前的忧虑。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过:过分
及:足
事情过了头和不够一样不好。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做事情要反复考虑才实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工:工匠
工匠要做好工作,就一定要先修好工具。引申指要做好事情,需要首先做好准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谋:谋划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用心复习吗?引申指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不足之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