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仁——基于现实的超越
孔子之前“仁”字已散见于各种经典之中,然而是孔子赋予了“仁”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为广阔的文化生命,他把仁奠基在礼之下,成为礼的基础和内在德性的价值源泉,试图解释礼存在的普遍合理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侑》)
也就是说人一旦失去了仁这个内在的价值源泉,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礼、应用礼,即使礼乐再完备,即使“玉帛交错,钟鼓铿锵”在不仁之人看来也不过是冰冷的可有可无的典章制度,礼也就成了摆设。所以说“人既不仁,自是与那礼乐不相管摄。礼乐虽是好底事,心既不在,自是呼唤他不来,他亦不为我用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五·八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