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1#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我们知道,人的追求实际上当然有很多功利需要追求,或者从一种功利论的角度来看,但是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在孔孟之道那里,它更多的时候主张利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东西,这个东西叫道义。义是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宋朝时候有个大儒叫朱熹,他说,义是宜,说到底就是宜,就是应该的意思。所以,他说义着宜也,他这里讲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们今天讲这个义利的这个义,就是应该的意思。
分享 转发
TOP
2#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TOP
3#

见利思义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TOP
4#

出处: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em01][em01]
TOP
5#

义与利,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义”一般是指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表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利”,则是指物质利益、功利。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我们应主张言利的同时必须讲义,讲诚信,反对在索取利益时不择手段,背信弃义,见大义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见利忘义,历来都为人们所不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