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孝义 [复制链接]

1#

    一个成功的人士不仅仅俱备聪明的头脑,还要有仁义,孝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能忘本。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不管事业再成功,我们都必须记住,有道德,有文化才是真正的一个有修养的人。很久很久以前,我国的春秋时期,儒家的思想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假如我们有一天有了一点的成功,我们也不能忘记老祖宗的训导,应为那是通过实践得到的理论,我们只有努力完善我们本身,我们的路才会走得长久,我们的目光不能被金钱所蒙蔽,我们要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亲情,友情,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成功就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要偶尔停下脚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
    

[em07]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