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礼义的看法 [复制链接]

1#
忠、孝、礼、义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人民推崇倡导的行为规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标本。无忠殃国败家、无孝遭人唾骂、无礼佝偻世间、无义远亲失友。在现实生活中虽不能完全把忠孝礼义都履行得让人敬仰,做以表率,但还当不失才是。

忠孝礼义忠孝为大,但礼义不到无以谈忠孝。我们中国历代堪称礼仪之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文明行为的结果。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礼不可不省。”孔融让梨,自幼便知礼数,被后人赞颂,刘备三顾茅庐,屈尊礼贤下士,后居三国一主。小礼受人敬仰,礼大则安邦定国,就如,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句话,礼让不是软弱屈尊,而是尊重他人,同时也是牵制别人来尊重自己。在生活中,礼让无形中起到了及其重要作用,司机做到礼让每年可以避免千万起车祸,因司机的狂野使无数人成为冤魂,商业的洽谈,也许因礼仪欠妥导致经济损失。就小事而言,现在的公交车部分座位上都写有,老弱、病残、孕妇、抱婴座位等提示语,这说明什么,证明当今社会还没有自觉的做到礼让行为意识。还比如,在乘电梯时,某些人无论人多人少,有无长者幼童,总是挤进挤出。我总在想,你进去了别人还在外面,电梯是升降不了的,出来时比别人早一秒你又能多做多少事呢?这完全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所以失大礼可能损人失财,轻小礼则让人憎恨,厌恶。礼仪无形中在检测每个人的言行举止。

义者天下为公,古人云:“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义多表现在平时处事交友之中,只晓知以理而不重其义,处事交友亦不完美。《聊斋》书中有一则故事田七郎,田七郎为报知遇之恩舍身取义,还说三国,刘备以礼求得孔明相助,后放心托孤,孔明则以义举忠于刘禅至终,更是关羽,他是我国义士的代表人物,特别在我国南方,他是家中所供奉的神像之一,关羽的行为的确让人敬服效仿,他可为义兄嫂的安全委以屈曹,不顾生死千里走单骑护嫂回刘营与兄团聚,不贪更高的荣华富贵和名禄,实为义举。更甚者,曹操故意安置其与兄嫂一居,可关羽为避嫌不失礼,不惧寒冷宁夜立房外不眠守护,使之曹更加敬服。一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也为之感叹,不但不加害反而放虎归山,而后又演绎出华容道义举。世间最诱人的莫过于财色,其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不轻绝贫贱而重亲富贵。”有此义举才会有后人敬仰,不说效仿古人舍身取义,也无需拘泥于古人礼节,但要不失伦理才可,朋友之交重于情、义、诚、真,醉与酒肉色财之中,附于奉唯虚伪之列绝无知己远久可交。同样,义举也不单单表现其大事,小事更容易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