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流言止于智者 [复制链接]

1#

流言止于智者释义: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
  《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
  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
  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
  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
  “嗯,如果二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
  听完魏王的同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 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
  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得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烁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战国策》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住在费邑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决传到曾母那里。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机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事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大众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
  东晋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了什么,说“你这人爱传话,嘴没个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
  桓温不愿背后评论人,因为白己的话被别人七传八传,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干脆不说,沉默是金嘛
分享 转发
TOP
2#

流言止于智者,智者明白,耳听为虚,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有可能只是事情的片面,所以对于流言我们要保持沉默是金
TOP
3#

流言止于智者,出自《荀子·大略》,指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所谓的智者,这里指的是能分辨是非的人。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今天眼见的也未必是实。我们应该有分辨是非分明的判断力。而且许多流言,就算真的是实,我们也不能尽数传播。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消息,我们更是不能妄加传播。现在的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上面都时常会有假新闻的出现。这也是因为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没有分清楚事情的虚实便传播刊登。这也不是智者所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智者,需要能分辨是非的人,只有每个人都有判断是非,分辨真伪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做到流言止于智者。
TOP
4#

大家都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其实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真正的智者,不会只听别人说的,也不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而是懂得思考,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别人所说的,也不会盲目地传播别人所说的。这样就是“留言始于智者”
TOP
5#

流言止于智者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被多人传达之后可能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意思。一般有很多人喜欢讨论别人的是是非非,然后有一些人又会将那些流言蜚语传递。然而智者就不会那样做,那些对己对人无意的话,他们大多会听听就算了,有的时候沉默并不是坏事,就看你能把沉默运用到什么水平了。那些智者真是会巧妙地运用沉默,那些流言往往在智者这里也就消失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