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者爱人 [复制链接]

1#

                                                           仁者爱人


        “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它是一种道德范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德性思想,孔子的仁学,最基本的就是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道:“爱人。”(《论语·颜渊》)孟子据此把仁概括为“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首先从自身开始,然后是家庭,亲属,朋友,国家,也就是以自身为圆心,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和交往程度的深浅,不断向外扩散。它与墨子的“兼爱”有明显的差别,但这也更符合人的天性。要爱人,那么首先就要知人,只有能够理解别人,懂得别人,能从对方的立场,情感和厉害关系诸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人,才能把爱人之心落到实处。


     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有其深厚的现实意义,不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与陌生人相处,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我们就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从而理解和宽容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才会感到快乐,否则只会是不断地争吵和对立的矛盾,有的也只是痛苦。有了“仁者爱人”思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em07]
分享 转发
TOP
2#

仁爱

TOP
3#

仁者,爱人,是指人有爱人之心,这种爱人之心不仅是爱亲人、朋友更是推及到众人的爱,即推己及人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真实的情感,是人的天性而不需要后天习得。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打破惯例,兴办私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而孔子招收学生没有门第偏见,只为了传道授业。而他的这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爱人之心,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学习的机会,而他对学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天性去学习,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这更能体现他的爱人之心。


  而“仁”的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这个社会人们的道德感或是道德评判标准都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冷漠。因此推广“仁”的这种爱人之心是必要的,是能让人心中的爱被重新激发出来,使人了解爱的含义,让人去爱人,是社会交往的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得以缓和。人能够爱他人也就会去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有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有仁爱之心这就使得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至于举步维艰。

TOP
4#

楼主写得不错。仁者爱人,这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世训,是世世代代都值得人们反思和学习的,可以说是最早的经典规范人际交往的法则。仁者,爱人,不仅仅存在于肢体上的行动,那却是最肤浅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是怀着爱人之心而去做有助于爱人的事情,楼主有一点我觉得说得挺透彻的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和墨子的兼相爱是有区别的,墨子的兼相爱是爱一切人,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妻子、爱你的朋友同样也要爱你的敌人,这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爱,理想虽好确实很难实现的,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地道的反映人的本性的爱,是对人的行为模式的经典总结,爱是有距离之分的,以自身为圆心,以血缘关系和交往的程度为依托向外递减也可以成一个同心圆状,人世间正是需要的这种爱的,仁爱正是对人类社会群居生活的一种反应,沟通是人类在群居社会生活中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人类是有感情的而这种仁爱正是温暖沟通的桥梁来联系社会中的个体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让举步维艰的行为变得事半功倍。

TOP
5#

仁,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是几千年以来儒家的最高道德要求。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其中思想在道家也深有体现。《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可以说在古中国几乎所有学派都对它做出了内核一样的理解。“仁者,爱人”这不是表面上的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万物的一种关爱。仁,是中华民族对天下大同的一种美好愿望,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仁”,不只是为了多一点知识,而是为了家庭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不用戴着面具虚伪的空虚地活下去!

TOP
6#

许多人认为在今天学习“人”起个屁作用,认为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一个傻子,在社会上是要受到排斥打击的。他们认为现在街上到处都是骗钱骗人的,现代化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与心的交融,“伯牙与钟子期的美谈”在今天已变成了利益的交流,人在利益面前变得多么的脆弱,金钱成为这个时代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被金钱所奴役。

这些都是社会的现实,可是你是否想过这正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所导致的,当我们抛弃它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根,无根之萍能健康的成长吗?仁就同西藏一样是世间最后的净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净土保存下去,让我们之间少一点距离,多一点仁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TOP
7#

墨子“兼爱”思想追溯其源,是来自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爱人”有原则的不同,孔子坚持爱有差等,墨子则提倡爱无差等。在《非儒》篇中,墨家批评儒家的第一条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孔子的仁爱以“亲亲”为基础,这与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上下等级制度是相应的,然而在墨子看来,这样就将人划分为了有差别的等级。这就不可能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为此,他主张推行一种没有亲疏差别的仁爱。

TOP
8#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表述其师徒的基本信念是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他们强调 “仁" 以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的观念中的核心意义。而仁者爱人,"爱人"可以看做事孔子“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所推崇的更多的是仁的践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还要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父母,疼爱他人的小孩,从而让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善,实现大同社会。这在我们精神文明日益落后的今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行和谐社会。

TOP
9#

君子之道(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四)纵观孔子的一生有六个台阶,如潮水升腾,随时势涨。自幼即立志于学,至七十方能随心所欲,畅达通顺而不违规矩,亦可见求道之途艰辛,以仁为己任者,若不弘毅(泰伯篇七),岂能终尝善果?庆幸的是每过十余年就能有所得,十载春秋后更能乐天知命。,不至于落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惨境中,而是享受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十九)的悠远豁达的生活情致。即使在孔子晚年,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生之追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 五)他对周公的仁德钦慕不已,愿效法之,直至年老体衰。

孔子非生而知之者,乃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篇一 二十)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 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长治篇 十三)利,命,仁,性,天道是孔子不常谈及的。是他不能晓知其理,还是他不愿谈起呢?不得而知。那么孔子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八)道对孔子的吸引力甚至胜于生命。教授我们《论语精讲》的老师说,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这一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只能是一个“仁”字,《论语》的核心就是仁。我也同意老师所言,仁义之道乃孔子毕生所求,他以此教化民众,提倡恢复礼制,对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三)是孔子为政的路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 三)的混乱状态让孔子心忧。而上古之人躬身行仁,百姓知礼崇智的风尚,正是孔子时代的所需。孔子立志做求索,整理,传播仁爱之德的勇士,一生所愿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长治篇二十六)

TOP
10#

君子之道(二)

孔子为人谦和,不骄不躁,不自吹自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三),若无此情操即使再高的天资,也难以担当让古典文化承上启下的大任。品读《论语》,孔子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也随之活化于脑中,真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篇九),实乃君子之形象。孔老夫子若听闻后人称其为孔圣人,必定愧不敢当,在当时也有人如此推崇他,他却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由此可见,孔子深谙谦道,孔子对仁的要求极高,非常人所能及,即使是孔子的弟子中也无一人能及。仲由可使治千乘之国之赋;冉求可使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之宰,公西华可束带立于朝使与宾客言,对三个弟子孔子都说不知其仁也(公长治篇八)忠心如子文,清廉如崔子(公长治篇 十九)都算不上仁。故此孔子感概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人矣。”(述而篇二十六)孟子认为,圣人乃人伦之至,百世之师,是具有最高精神境界,最高道德品质,和最高理想人格的人;孔子却不敢以此自居,甚至不敢称为善人,那么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呢?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圣人必定勤于内省,严于律己,故自认在生活实践中还不能做到一个君子。“躬行”二字是重点,能说不能行,言语上是巨人,行动上是矮子,是人之通病,诚如仲尼者能有几人?

TOP
11#

君子之道(三)

相比之下,立志在仁容易,真正难在持久行与仁道中。我想若是心中常常思及仁,躬身行之,并且推己及人就可称得上是士,是君子了。君子之道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仁了。《论语》中常提及君子的德行修养,孔圣人尚且力求践行,更何况我辈中人呢?然而可悲的是在当今浮华的时代,大众审美日趋低俗化,众人皆求声色犬马,安逸骄纵之事,张扬物欲,炫耀财利,爱慕虚荣,对身安,厚味,美色,音声,汲汲求之;犹恐不得,人性的扭曲,异化已不言而喻;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德正在褪色,原本纯洁高尚的情感遭到贬斥。青年人的理想不是为官,不是豪宅名车,不是教授学者,而是做一个君子,难免遭人嘲讽。然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十一)君子所慕与小人相反。为何如此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对人的看法不一样,如何定义人,人身上什么最为宝贵?小人用身外之物来衡量自己,君子反是!儒学认为人身上有上天赋予的光明,清亮的美德,故而人需彰显这样的美德,即“顾是天之明命”,革除旧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达完全之境,止于至善,如此方为人生追求。人之区别与万物在于美好的德性,若顾此失彼,则为小人。君子与小人在此分道扬镳。
TOP
12#

君子之道(四)

在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上,小人与君子出现分野。《论语》中所言的君子无疑是合孔子心意的人。在我小时候,我父亲常跟我讲,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而篇中就有一段“学生守则”就涉及做人与做学问的先后次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篇八)对弟子们孔子更重视的是其道德修养功夫,也同样提出了高远的生命追求,他与学生们一同勉励,共同进取。君子者,苟志于仁矣(里仁篇 四);君子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六);君子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十三);君子者,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七);君子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卫(灵公篇九);君子者,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 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篇 七)…….以上所引皆为君子人生目标与信念。实话实说,两年以前我不会重视也不会思考仁义道德之事,也不喜欢人提及,觉得此等道理乃迂腐陈旧之说,人应顺时而变不必为之拘禁。如今想来,在今经济腾飞,物质奢华的年代,最为缺乏的是人心中美好的信念,不为物欲所染,青年尤为重要。不明明德,不求仁,不将眼光放宽于宇宙人生,生死永恒,反而定睛与无定的流变之物,真乃本末倒置。《论语》最后一个篇章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尭曰篇三)”,好一句醒世良言。
TOP
13#

君子之道(五)

孔子不动摇的人生信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 十九)。道,玄妙幽深,深不可识,却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说不可说。然而,人真是奇妙的存在,能遵道而行,能弘扬道义。人心只能,立志在一,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则无所成,得不偿失。一心为道自然要“忍痛割爱”,撇下一些俗事,因此就有:“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三十三)争议也由此而生。

常有人言,当今众国中,经济实力强者,外有邦交优势可广结盟友,内则国势强盛可使民安居乐业。人亦如此嘛,若有锦冠轻裘,宝马香车,自有人与你攀交,不愁无人源;若一穷二白,无所作为,才是寸步难行……或有人说,切合实际最重要,潮流如此,我也不想染得一生铜臭,只想品茶论道,但现实如此啊,不得已,只得随大流,追名逐利喽…….以上两人所言,自有苦衷,也有实情。当下,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壹是皆为经济利益,物质利润而奔劳。国内主流哲学思潮——物质决定论,亦以物质为本,为第一性。“和谐社会”是国民之所共盼。不错,对国家而言,和则国泰民安;对人民而言,和则安居乐业;对个人而言,和则身心畅达,百病不生。然而要求和,得找到不和的原因。因不同,解决的途径亦不同。

TOP
14#

君子之道(六)

我相信人生而有灵魂,故治人应先治心,心和则人和。人的生命层次显然高于单纯的物质层次,即使酒足饭饱仍会感到虚无,只向心外索求,不向心内探索,是舍本逐末。“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人者,仁也。“求仁而得仁”,才是人的毕生之标杆。

这么一说,或许又有人质疑摇头了,认为君子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甚至都不谋求食物,那可怎么活?像乞丐吗?偶然与人谈及理想,若你直言理想是成为君子(当然不是为沽名钓誉),不知己的人恐怕会另眼相看,觉得此人有些神经不正常,甚至觉得此人是自表崇高,道貌岸然之辈。非也!君子不是不用吃喝,不察世事,不念父母,不顾妻儿,只是其心也专,不专在财利,专在仁。正如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实离我们不远,家居事理,婚丧之间,朋友相交,妻儿相处,都可达仁。
TOP
15#

君子之道(七)

求仁也不是自高自大,好高骛远之举,君子不会因志向远大(其实并不远,亦不大,乃为人所当为),而离群索居,小看他人,贬低他人,相反要以仁爱之心肠融于世中,而不为世俗所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对君子的描写。君子不是因求仁而超然世外,隐居山林或空谈“仁”的理论,而是以仁义之道取财,以仁义之道为仕,动机是为弘扬仁义,博爱,即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上,亦能弘道。人人存如此之心行事为人,为官求富,则何患社会不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此坦荡胸怀可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二十四),则明间无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三十),则民众纯朴,相合无间。真正的仁是从个体开始的——“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篇四十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