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读后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的:“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著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在笔者之见,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仁”。 “仁”作为儒家修养德目之一,为其创始人孔子最为乐道之语。据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次数有108次之多。实言之,后儒所谓“本心”(孟子)、“博爱”(韩愈)、“天理”(二程)、“良知”(王阳明)皆“仁”之同义语。正像前儒所言:“孔门之学,在求仁矣。”
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如孟子言:“仁,人心也。”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人。”在我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笔者研究梁漱溟思想及《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梁漱溟">梁漱溟ersonName>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仁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梁">梁ersonName>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而且,儒家其他修养德目之宗旨仍可归结为“仁”,即“合理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