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儒学发展 [复制链接]

1#
《当代儒学发展之趋势》
               ——国际儒联小型专家座谈会纪要






  2006420,国际儒联举行小型专题座谈会,讨论当前儒学发展趋势问题。会议由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主持,与会者主要是北京的中青年研究儒学的学者,有牟钟鉴、邹昌林、陈鹏、李道湘、孙熙国、单纯、彭国翔、郭沂、王葆玹、彭永捷、张学智、汪学群、陈升、李祥俊、刘成有、向世陵、李存山等,共有十八人出席并发言。


  当前国学热,实际是“儒学热”。社会上对儒学热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方克立先生给儒联秘书处寄来了三封信,对当前文化形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家发言,首先肯定现在儒学发展的形势大好,基本上是健康的。主要表现在上下一致上。上头,中国全国政协*贾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肯定了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他讲到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从地上长出来,它必定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定是在吸收、借鉴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儒学今后要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下头,群众重视学习儒学,儿童读经也是一种重要表现。上下结合,促进这个形势发展。但也有忧虑。忧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人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批孔的影响,现在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等于封建文化,儒学全部是封建主义的糟粕,强烈反对复兴儒学;二是有一些人走另一极端,要变儒教为国教,成为意识形态,要“儒化共产党”,还要恢复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凡是想当公务员的,都要过这一关。


  其次,大家对于上述两种忧虑,认为前者的问题,在实践中可以慢慢解决。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有的报纸也说共产党的哲学从本质上说是和谐哲学,与过去说的斗争哲学不一样了,这也是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儒学中有丰富的智慧资源,我们当然应该开发,而不应该拒绝、排斥。有的学者认为儒学要独立,不能政治化,但,政治可以儒学化。当代儒学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的是美德教育,有的讲儒学政治,有的表现为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有的则提倡儒学自由主义。儒学的影响深入各种学科,是阻挡不住的。“谈儒色变”的观念需要逐渐改变。对于后者,大家都认为儒教为国教,不现实,不可能,也不赞成,因为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可能再独尊儒术。现在是科技发达的现代化时代,儒学内容有的已经不能适应了,因此也不会全方位恢复。这种偏激思潮还可能破坏儒学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持这种极端观点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没有代表性,将他们当作第四代新儒家,显然不合适。不能说谁都是大儒,都可以代表儒学来讲学,讲儒学有没有真正足够的学养来传递儒学的声音、信息,让社会能真正了解儒学的声音。儒学以后要健康发展的话,就需要有一批真正代表儒学来讲话的人,能把传统的、经过转化的儒学精神传递给有需求的社会大众,无论是在中国大陆,中文世界,甚至是全球。对于那些持极端观点的人,可以不理他们。批判他们是没有必要的,更不要抬高他们,扩大他们的影响。有的人认为他们的提法有现实针对性,其中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不能全盘否定。大家都认为儒教不行,现在印尼就有儒教,他们也是每周到“礼堂”参加活动。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不要采取独断的方法,更不宜用行政办法处理学术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高于宗教,是一种高于宗教的学术。要把学术派别改造成宗教,很困难,代价很大,而且水平肯定在马列之下。


  第三,儒学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也不限于少数人。学理研究与推广普及应该相结合,儒学应该成为平民生活习惯。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儒学热”,只是这个小圈子里面热,研究儒学的学者这个小圈子。平民百姓并不太热。另外,现在的热,只是与上个世纪批儒形势相比,是相对的热,而不是真正的热。因此所谓“热”,也不要盲目乐观。要想真正热起来,所有研究儒学的学者在努力做普及宣传工作,将儒学传播到百姓那里,家家户户都学儒学,人人都会说几句《论语》和《孟子》中的话,还能在行动中贯彻儒学思想,弘扬儒家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有雅俗之分,儒学也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雅文化先影响知识分子,再通过他们影响全社会。因此,雅文化对民众的影响是间接的。儒学的学理研究是一种提高,也是雅文化,虽然在小圈子里产生作用,也会对社会群众产生间接影响。我们现代社会有一个儒学复兴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怎么样提出一个不仅适合世人,而且让农、工、商各个阶层都能够认同的一个价值观。如果知识分子都不认同,就想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不太可能。儒学研究者如果能针对现实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那当然更好。这就需要创新。


  第四,时代变了,儒学要发展,要创新。要温故知新,对传统典籍要作出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儒学发展史看,儒学不断创新,才能流传到今天。过去,“五四”时代,重点批判儒学中的礼教,实际上,儒家的礼也分为体用两方面,就儒家礼学的体用分析,表现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种种礼制、礼法、礼仪、礼俗之中,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三纲五伦,这些礼之用都是具体的、随时变化的,而其体则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秩序、和谐,这是具有永恒意义的,并不随具体的礼之用而变化。作为儒家礼学根本精神的差异性,儒家要建立的是一种差异性秩序。差异在同与不同之间,它不会走向绝对的同,也不会走向绝对的不同,而是追求在同与不同之间的一种感通状态,反对抽象的同一与隔绝不通这两个极端;差异在等与不等之间,它不会走向绝对的等,也不会走向绝对的不等,而是追求在等与不等之间的一种中道状态,反对抽象平等与对立斗争这两个极端。儒学的差异论是解决诸存在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选择,它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实际的反思,也是一种要求使现实的社会关系秩序化、合理化的价值理想。这样一种差异思想有其永恒的意义。


  儒家礼学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具体礼制、礼法、礼仪、礼俗必然要因时损益,但其以差异为基础的秩序、和谐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儒家礼学的重构。针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关系混乱、道德水平滑坡等现象,从维护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出发,提倡明礼诚信,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明什么样的礼的问题,如果始终停留在“谢谢”、“您好”等表面性的礼仪上,则现代社会的礼仪、礼俗建设就很难深入。现代新礼建设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缺少礼学本应有的根本精神——差异性,对人与人、人与群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不能作出区别、规范。而中国传统儒家礼学在这方面既有普遍的差异秩序原则,又有丰富的现实经验,可以为我们的新礼乐建设提供借鉴。



我们肯定儒家礼学在现代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并不表明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是抽象不变的永恒真理,更不意味着以之为指导思想的儒家礼制、礼仪等都是合理的。在当代社会里,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在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上,都需要有新的诠释与发展。 今天应当以西方的平等观念补充、修正儒家礼学,抛弃等级性,改差异、等级互动为差异、平等互动。提倡一种多元互动的差异性。


  儒家礼学主张“乐合同,礼别异”,“礼之用,和为贵”,在肯定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我们希望以差异性为根本原则的儒家礼乐文明能够在新的世纪有新的开展,既在未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保留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在未来的世界伦理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


学者们都发表了精彩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先秦儒家太注意个人自由主义的发展了,现代儒学还是要吸取宋代儒学的教训,把理学和心学结合起来。中国宋明也有这个经验,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比较有利于儒学以后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有两个传统:以思孟为代表的天人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人天统。现在应该重视人天统,这也是儒学发展需要关注的趋势。有的提到梁启超的说法,以复古为解放。有的想起王国维对儒学的评价:可爱不可信。海外一些学者认为,儒学只能由个人选择,它已经不可能按照自己的道德来安排世界秩序。有的认为,儒学可能成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但需要从中研究出可操作性的内容。儒学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上看这是儒学长久不衰,生命力之所在。今天就要从学理上找出其适应时代发展的方面,并加以研究扬阐,以此来推动儒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的学者提到当今的儒学,要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共同为中国发展服务。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习了, 楼主辛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