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眼中的“君子” [复制链接]

1#
《论语》中屡言“君子”,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有德者。指有位者,那是从俗的说法,如同今天称领导、干部、公务员,显然其中也有贪官、庸员、政客等等,但大家都知道,那是些不合格、不称职的人,是应该被清除出公务员(君子)队伍的。孔子教人学为君子,是要大家都做名副其实的、合格、称职的君子。他所称君子,主要是指有道德、有教养的人。
  
  孔子身处乱世,心忧天下,主张人人学为君子,经世致用;主张上行下效,共同构建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因为上行下效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规律,所以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是要求身居君子之位的人,首先自己要做民众的表率。
  
  又因为经世致用是孔子教人学为君子的目的,所以他奉行“有教无类”,期望人人学为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修养到德能知行都优秀的人应当做官,承担起治国安民平天下的重任;“仕而优则学”--已经在位的人要做好官,加强学习修养,使自己的德能知行与君子之位相称。这也是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乎”的真实内涵。
  
  然而,“学而优”是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但“优则仕”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还要受社会环境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怀才不遇,怀宝迷邦的君子,代代有人,比比皆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