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CI导入的大趋势是,在MI导入中,企业伦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成为MI导入的核心。
企业形象是潜在性的销售额、潜在性的资产。潜在性的销售额和潜在性的资产不仅要通过视觉系统(VI),更重要的是通过理念系统(MI)和行为系统(BI)。因为在形象概念中,“认知”是最初步的,随后产生“依赖”和“好感”。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产品从认知到产生依赖、好感的过程是渐进的。其中企业精神、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服务宗旨、企业目标、员工的精神面貌、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展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MI与企业伦理。企业CI导入,应当使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其整个经济系统中的“齿轮”的作用,并以这种使命感去从事企业的各项活动。如果企业CI导入仅仅注重企业自身利润回报而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忽视对消费者的责任,就必须要遭到社会的遗弃。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社会使命、社会责任,遵循企业伦理和经营宗旨。
企业理念确立后,还必须把它具体化。换言之,在制定一个企业的理念之初始阶段,必须将企业理念化为MI识别的基本要素和相关应用要素。理念识别的基本要素包括企业经营策略、管理体制、分配原则、人事制度、人才观念、发展目标、企业人际关系、员工规范、企业对内对外行为准则等等。理念识别的相关应用要素包括企业信念、企业守则、企业经营口号、员工手册、座右铭、企业标语等。不同企业的企业,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同一民族文化及制度文化的背景下,许多企业有共同和相近的价值观,但理念识别应当有不同的个性。工业企业的理念识别一般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金融企业理念识别更注重树立社会性、廉洁性;交通运输企业更侧重于安全、准时,为顾客、货主服务的意识。企业理念由条文的形式转变为员工的心态和自觉的行为需要长期的导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伦理是企业理念的精神支柱,起着支持企业理念,维护企业理念的作用。
2、 CS不等于CI。“顾客满意”(CS)源于90年代的日本汽车工业,后逐步推向其他行业和西方国家。它的本意是,要求企业生产在符合技术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符合“顾客满意”的企业伦理精神,标志着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
但是,目前存在着一种混乱,把CS说成是CI的延伸,甚至提出用CS来代替CI,这是一种十分糊涂的观念。他们把CS战略与CI相提并论,似乎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好像CS比CI更高一筹,更深一层。其实CS与CI二者是自成体系,彼此独立的,CS并不是CI的延续和发展。80年代后期,CI在国外宣传已达到完善和成熟后已为公众普遍接受,与90年代兴起的CS没有因果关系。虽然两者都受企业伦理的支持,CS的顾客满意更具有伦理的色彩,但不存在一个取代另一个的问题。
3、 BI与企业伦理。企业行为(BI)包括内部系统(组织管理和教育--员工教育、员工行为规范化)和外部系统(对外公关、促销、服务、文化性活动等回馈、参与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确立自身的理念后,必须通过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活动将其贯彻与体现出来。换言之,企业的行为识别受制于企业理念,因此,它最能反映企业理念的个性和特殊性。既然BI受制于MI,MI的核心是企业伦理,那么BI也必须遵循企业理念所确立的企业整体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松下的经营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产业道德,他认为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不论是经营,还是买卖,都是公事,而不是私事。做好买卖和尽忠报国是一样的。因而买卖要以奉公之心来进行,不能存有任何私念。”这就是松下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