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有八处提到了孝的概念,值得深究: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智商不同,孔老师对于什么是孝的回答也不同,具体而言,什么是孝顺,有这么几个观点:
(1)孝道要合于礼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尊重社会的规范、民间的习俗以及法制的约束,不能说为了父母的欢心去做有害于国家社会的事情。
(2)孝顺就是让父母少担忧。如果求学、结婚、买房、生子、养子、升迁,一概事情都需仰仗父母,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的表现。但疾病是人所不能控制的,所以生病了,并非不孝的表现,其他事情处理不好才是不孝。另外,不论去往何方,交了什么朋友都要及时通知父母,以免父母挂念,这也是孝。
(3)尊敬父母,不要甩脸色。给父母钱花,让他们衣食无忧,并非就是做到了孝,能够尊重父母的想法,和颜悦色对待他们脱离于实际的观点,才是真孝顺。
(4)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可以劝谏,但父母不听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不违不怨,那个给予你生命的人,即便再有过错,依旧是你的父母,应该尊敬,不能怨恨。
(5)牢记父母的年龄。当岁月更迭,看到父母逐渐老去,一方面忧惧父母的衰老,一方面也要高兴父母得以安享晚年。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时记得父母的年龄是孝的先决条件。
以上几点,有些在奉行,有些还做得不好,所以,列举出来,时时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