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以一句呐喊:“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探寻着我们现代化的前进之路。“六经注我”的学习方式也是要求我们有一种自我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来深刻理解经典。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朵奇葩,应结合当代的现代性好好发挥、利用。
儒家经典《论语》中对“欲”的哲学思考,让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反思自己,如何度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㈠、信仰之欲求。《论语》一方面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欲求“仁”这一人生崇高境界;另一方面,让我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既不用怕它,更不用溺爱它。
㈡、人际之欲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有的需要采取一方打到另一方的敌对方式去解决;有的就需要采取友爱的互相妥协谅解的方式去解决。至于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这一面,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的历史,战争的时间要大大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大大少于和平的地区。这是历史事实。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问题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相互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孔子在《论语》中不自觉两次使用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好地处理自己在于他人接触时,应有的一定准则。都说当代社会是一个人情冷暖的社会,一定要会说话、懂眼色,我们看到,孔子也是很赞许掩盖事实真相的好话的,“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语·宪问》),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也赞许这样的“好话”的,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很赞赏籧伯玉的使者的含蓄表达和本能的忠君思想。
㈢、富裕之欲求。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可是他又说,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那种为了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蔑视和反对的。
㈣、烦恼之欲求。在人生轨道上牵引着过去的回忆、现在的努力和未来的梦想。我们也总在欲求中,不断地烦恼着。“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对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用含蓄的话点明了“患盗”的烦恼来自欲望。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总被无限的欲望牵引着而烦恼,但我们似已在乐在其中、痛在其中。不要有太多的欲望,生活将会更美好。
儒学的现代性是必须、必要的。我们应在回味经典中反思,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