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曰 义 [复制链接]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曾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其《告子上》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舍生而取义”,告诫人们要保持人的善的本性,要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 “修身”。

修身,首先就要树立行动准则,这个行动准则就是道德规范意义上的“义”。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因为熊掌比鱼贵重;生命是我想得到的,义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并存,我就牺牲生命而保存义,因为义比生命更宝贵。孟子这种“舍生取义”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以及后来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都起过积极作用,对当今社会人们强化爱国热情、坚定信念、完善自我也同样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修身,最主要的是“修心”。孟子认为,一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做到“舍生取义”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过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就是说,要完成天降之大任,一定要艰苦地磨炼心志,劳动筋骨,饥饿肠胃,穷困身体,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就可以震动心意,坚韧性情,增加能力。孟子提出了两种“修身”的方法,一种是“寡欲”,一种是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欲望会影响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欲望越多,善性和仁义之心就会越少,但人又不能完全没有欲望,因此要把欲望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种方法就是“寡欲”。“寡欲”并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去禁绝欲望,而是要充分发挥内心主观世界的作用,运用理智去减少欲望,来克服外部世界和感受对心智的诱惑或干扰,换句话说,就是用理义来制欲、导欲。所以孟子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培养人的主观精神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这是一种最伟大最刚强的气,是用正义培养出来的,一点也不能加以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是由义和道配合而产出来的,缺乏了义和道,就没有力量了;它又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才产生出来的,不是一两次正义的行为就会取得的。


孟子的“寡欲”和培养浩然正气的主张,对于我们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物欲横流。我们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舍生取义”的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金钱观,少一点对金钱和美色的欲望,多一点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少一点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多一点淡泊情操的培养;少一点享乐思想,多一点奉献精神。总之,就是通过自觉的严格的 “修身”,已达到“修心”的目的,使自己的“心”与孟子提倡的浩然正气近一些,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近一些,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写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