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仁”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有爱仁爱是“仁”最好的。

分享 转发
TOP
2#

什么是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恭、宽、信、敏、惠。

第一是恭。为人要有仪表风度,也就是俗话说的人要有"人样"。一个人,穿衣服不一定要求穿什么名牌,但要整洁;与人打交道、办事情,要严肃认真;对人要有礼貌;在一些场合,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有分寸。

第二是宽。孔子认为,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会受到影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从小的方面说,不苛责于人,能理解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胸襟宽阔。

第三是信。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负起责任。孔子认为,"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古人认为"谨而信"、"敬事而信"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

第四是敏。前人解释"敏",说:"应事疾,则成功多。"就是应对事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讲求效率。不迟钝,不拖拉,不懒散,处事干练,作风果断。孔子说"敏则有功",就是工作勤奋、应事敏捷的人就会有所建树。

第五是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

TOP
3#

[转帖]

     仁”与“以人为本”有内在联系。



  “仁者,爱人”,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体现。



  “仁”是人所以为人的道理,是人性的体现。



  “仁”是人类的爱心,是关心人、体谅人、照顾人、包容人。



  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肯定会有良好品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早在抗战时期,我党就对继承和发扬“仁义”二德,赋予了新的内涵:“有益于大多数人的思想行为谓之仁,处理关系于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务而得其当谓之义。”



  而今,党和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主张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仁德之体现。



  参考我国历史和当代东亚的经验,能否建构五大共同价值观:


 施仁政 得民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小康……)



  持正义 兴天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法制社会……)



  崇礼仪 序国家(人际和谐,建设礼仪之邦……)



  明智德 弘理性 (治国大智慧、科学发展观、理性的民族、理性的社会……)



  普信德 百姓宁(普天之下讲信用,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