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度,汉文化则是所有文化的主导。汉文化的核心是中庸和谐,所以儒家思想可以延续千年,而构筑这种思想基础的便有“忠、孝”二字。
而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率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所谓边际效应,不少现代人缺少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生活理念。过于倚重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林立高楼的匝地浓荫里,掩映着一丛丛的精神碎屑和心灵垃圾。盛世辉煌呼唤绵延千年的文化回声——“忠孝”。
忠孝的品质,依儒学主流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本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心性上迷染的物欲,需要仔细的透视、一番的洗刷和刻苦的攻治,才能显露出彻底的清明。
鲜明张扬的现代人,听闻过古人的“百善孝为先”,知道“孝”字是应用在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上,明白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这是“给予”,我们赡养父母就属于“返还”。然此为孝乎?孔子认为没有“敬意”的赡养非孝也,“返还”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得到了再返还归结成一“信”字。孝道的另一个方面谓之诚心之敬,心不诚,行为便会浑浑噩噩,有骨架却无血肉,行尸尔。古时孔子作孝经,其态度极其虔诚恭敬,“每夕必簪缥笔,衣绛单衣,面向北辰,磬折良久,乃拜”。故存诚之孝方为大孝。唯同时具备“信”与“诚”,方可称之为“孝”。
“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古人认为凡人伦所在,如下之事上,等辈之交友,处事接物,皆当有之。 “忠”是基于内心的刚正和坚定,字面意思可概括为“正”。“忠”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忠”的对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高尚的事业,是为大忠。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善待自己的良心,善待社会和他人,最终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感。
忠、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命题,分论之就是“信”“诚”“正”“善”等内容,而“仁爱”则是忠孝之魂,有了仁爱,忠孝便浑然天成。如此,便填平了现代人心中“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之间的沟壑。
今天在时代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和吸取“忠孝仁义”的合理成分,加上大众力量的推行,便可造就出一种普遍的风气,让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谐同步,中华文化也就和谐而平滑地融入到世界先进文明的大潮当中了。
对于“忠孝”,我们或许探索了两千年,或许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