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仁”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
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所谓“仁”,是将他人也看作同自己一样的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恻隐之心,是爱
人之心,是不伤害他者,是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动任何念都要顾及他人。仁是我们道德生命的根本,如果人没有了仁爱之心,谈什么道德、谈什么集体主义都是假的。要知道集体有时也可能是为了一己之利,如小集体的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等等。仁 就是要有一颗仁慈宽大的心,用心去包容一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