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授舜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然则,执中到底执什么?中庸又是说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解释,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庸就是折中,把两方面的意见加起来再做平均,其实是大谬!
在我看来,其实中庸就是太极也,察看“中”字,中间一画把一球分为左右两半,不就是一太极阴阳图吗,太极不拘于动静,无执于阴阳,变化无方,中庸之道,它的妙出就在此!
所以,执中其实也就是不执,是不固执,没有一定的,像太极一样,不拘执动,也不拘于静,正因为不固执,所以才能变化莫测,有点像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是出是进,没有人知道。而执中的反面,就是执,比如,有些人很信奉定位的理论,定位本质上就是执着,认为我一定要做什么,一定要升官发财,一定要创业做老板,所以,笔者一向不是很喜欢定位这个词,反而更喜欢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可以。因为笔者坚信,凡是说了“一定”,就一定会把自己掉死在一棵树上,陷入一个圈子里拔不出来!所以,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字告戒,实际上也是出于太极,当然定位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中庸也不反对定位,不反对“相对的执着”,而是在相对的执着之后,要学会往上走,学会变通,要达到“止至善”的境界,则必先“知止”,同样,要“致中和”达到中庸之境,也必先“致曲”,必先“择善固执”,由“执”以达到“无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况且,执于“无执”亦为“执”,也不是中庸。
当然,说执中是不固执,是没有一定的,并不是没有原则,那么原则是什么,原则就是义,义者,宜也,义就是合时合情合理,世界上根本没有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圣人那里也没有,能适应环境变化(适时),能解决问题的就是真理,环境变化了,应付的方法自然也得变化。比如做人,是该低调一点好呢,还是张扬一点好呢,其实没有定准,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该低调的时候就藏起来,按孔子的话说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机会就大展,没机会就退藏,行止有时,就是中庸,所以,孟子盛赞孔子为“圣之时”。
简单一句话:中庸,就是用中,就是“无执”,随其物宜,象水一样,因地制流!此谈实为抛砖引玉,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