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