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仁爱 [复制链接]

1#
谈儒家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思考体悟而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权贵,无不受其影响。仁的思想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形成国人的风俗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将重点阐释仁的思想内涵、思想特征、思想依据及其所包含的价值意义。
一、 仁的思想内涵
程颢《识仁篇》中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由此而知,仁是一种至诚无妄、与物无对的修养境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统摄着义、礼、知、信等诸多思想要素。
1、 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论语 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韩愈《原道》言:“博爱之谓仁。”韩愈一生以承载道统为己任,而以博爱为基点的仁正是道统的思想内核。张载《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又说:“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种民胞物与的情怀便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仁的自然流露。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
2、 仁包涵着对义的守护和对知(知,通“智”)的参悟。《论语 学而》篇载:“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韩愈《原道》篇言:“行而宜之之谓义。”义者,宜也。凡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自然而得体,皆是“宜然而然”,而非“不当然而固然”。《说文》曰:“宜者,所安也。”那么,安于什么呢?“喜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安者,即是自我本心的中和状态,即是虚静澄明、仁义发端的本性。义以仁为体,仁以义为用。二者的关系恰恰体现了自我本心由发端向现实、由知到行的落实。应着自我灵动本性和良知的召唤而作出的举动既是发端于仁,又是符合于义的。然社会百态,无所不包美善与丑恶共存,仁爱与邪佞同在。个人,无论出身望族,还是生来低微,在社会群体的洪流中,不过只是微弱浮萍,可谓“余兹藐焉,乃浑然中处”。因此,在践行仁的过程中,就必须讲求“知”。唯此,既能蹈道而行,又能安身而乐,达到真谛与俗谛、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获得外圆内方的完美人格。《论语  阳货》篇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皆是立身处世的智慧,是足以恪守仁、践行仁所应具备的性情和品质。在《论语  雍也》篇,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与仁者并非两种喜好殊方的人,而是一个人在处内与处外两方面的不同展现。动足以安平天下,静足以明察我心。“知”是仁在羁绊颇多的现实中的机敏与智慧,是仁现实中得以践守和广播的凭依。
3、 仁是礼的道德基石,同时有必须以礼为其向行动落实的规范和准则。《论语 颜渊》篇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存心养性,不愧于屋漏,“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使自己的谈吐、举止乃至于意念端正无邪,发端于仁又能恪守此礼,则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美玉只有通过切磋琢磨,符合美的标准,才能具有无尽的价值;仁义之心也只有在其表现


形式上加以约定,才能做到完满无暇。仁以礼为其框架,乃是基于身心一元的身体观。也唯有如此,才不至于由于巧言令色、行为放荡而走向自我消解。 二、 仁的思想特征
仁,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和生命境界领悟,和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是有差异的。那么,仁具有哪些思想特质呢?
1、  仁,并不是一种知识性的阐释,而是生命的体验。仁是内化为人的生命本质的,其行为不具有任何目的性。《论语  述而》篇载: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 颜渊》)仁的实现是主体自我的自觉、自为,是出于本心的自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处同上)仁的展现具有无目的性,而是恻隐之心的本然所为。周敦颐《太极图说》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无欲即是静,也就是说仁义之举是自我本心的自然展现,而并不包含世俗目的。 2、 仁,基于民胞物与的一体感,而又具有等差性和层次性。“其为人也孝
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可知,孝悌是仁的根本,是推及到他人的仁爱源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仁爱思想的展开是以亲疏关系为尺度的。在《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孟子会见齐宣王时,对齐宣王说:“我听胡纥说,您坐在大堂之上,有下人牵牛从堂上过,将用来祭祀。您不忍牛无罪却将被置于死地,就将以羊代牛祭祀。您若是心怀怜


悯,那牛羊有何差别呢?”齐宣王无言以对,只能支支吾吾。我们想一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道:“见牛未见羊也。”不难看出,这种恻隐之心在此时是以空间的远近来区别一体感的强弱的。不仅如此,由仁义之心而生发的一体感又会因为时间、性情等因素而有强弱的差别。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三、 仁爱思想的价值意义
1、 仁爱思想促使我们反观自我本心的恻隐之端,进而生发向善的冲
动,激发自我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和爱恋。在我们当今所处的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大有进步,然而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蹂躏着人性的善良和纯真。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强制拆迁而导致的悲剧接连不断。这难道不该令我们深思吗?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对仁爱思想的反思和回归吗?
2、 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的守护与向往。在如
此纷纷攘攘、嘈杂躁动的现实社会中,“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何以得到真实无妄的幸福与和悦,何以保持内在的灵性,归守一份闲暇、一份洒脱?或许,这种以中和为其果效的仁爱思想将为我们带来宜人的曙光。
在西方文明所支配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与不安:西方文化最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是文明,还是毁灭?出于这种担忧,我们更不能主张文化一元,而应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互补。相信,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将会在现代文明中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神食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