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十余年的文化浩劫和改革开放后从国外涌入的西方文化中腐朽内容的影响,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面临危险的断层。现在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感到德育工作难,实效性低。我们力求探索出 一套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与转换。有人批评我们,不应从方法上去找原因,而应从“德”本身去找。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与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不适应。其实,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不适应,我们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到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方面的种种不适应。
道德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表现在各个社会阶层,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调查、学生家长思想道德的调查中也可以分析,也可以从传媒关于典型案例的报道中分析。回顾一下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各个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的演进、变化,便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当前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从 8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前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虽在“姓社姓资 ” 的争论中时快时慢 , 但并没有停止。生产力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经营倒卖紧缺物资热、房地产热、股票热、资金引进热等等 , 一浪高过一浪。国人在漫长的贫穷之后已不耐烦艰苦奋斗的历程 , “发财”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梦想。由于行业和领域之间所掌握的物质价值不同、改革速度不同 , 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存在 , 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 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出现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 ---- 使民众对知识的认识出现了动摇和幻灭情绪 , “上学的不如单练的 ,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民间流传着“十等人”的阶层分析。“脑体倒挂 ”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 “读书无用论”喧嚣一时。以至于许多莘莘学子抛弃学业下海经商 , 大学推倒了封闭的围墙 , 研究院亮出了出租房屋的牌子 , 歌舞厅、大饭店鳞次栉比 , 写字楼、交易所层出不穷。什么赚钱干什么 , 怎么赚钱怎么干。似乎发财只是一夜之间的事 , 很多人在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了财 , 很多人不想做艰苦卓绝的努力而迫不及待要发财 , 许多发了财的人一没知识 , 二没修养。由于无知而胆大包天 , 因为缺乏修养而吃喝嫖赌抽 , 带坏了社会风气 , 所谓“手拿大哥大 , 就是没文化 ; 左边一口痰 , 右手小蜜挎” ; 所谓“我心里头乐得是依呵呀呵吆 , 我嘴里头哼着个里格楞个楞 , 只见妹妹朝着我来笑 , 抱着妹妹上花轿”,描述的就是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小学没毕业的人在大饭店里一掷千金 , 饱读诗书、皓首穷经的人却出版不了自己的手稿 ; 童年的小伙伴 , 一个读了博士瘦得像圆规 , 穷得像孔已己 , 另一个不学无术的发了财, 肥得像奶酪 , 富得像财神。如此鲜明的对比 , 怎么让人接受?难怪在学生的理想职业选择中会出现高比例的“个体户”和“大款” , 在中学生看过电影《白毛女》后会抱怨喜儿“傍了大款还闹事”不知好歹。
与知识贬值相并行的是 , 金钱至上论到处蔓延 , 像野草蔓生 , 像洪水泛滥。除了大学生中间保存着一丝小知识分子的脉脉温情和无病呻吟 , 落后地区农民保存着的淳朴和愚昧 , 以及政治生活中要过素朴生活、艰苦奋斗的意愿和决心外 , 金钱的大风扫荡一切 , 光灿灿的钞票纷纷扬扬掠过城市鳞次栉比的屋顶 , 掠过桥梁和街道 , 被一只只巨大的黑手劈空抓走 , 地面上密密麻麻的人们仰头望着 , 忘记了一切。
与金钱至上论构成因果关系 , 消费成了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 享乐和纵欲充斥于大街小巷 , 满足官能需要被抬高到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到处都在消费 , 不但消费物质 , 还消费精神 ,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被作为精神快餐消费掉了 , 任何想法都不会在人们心中停留太久 , 所有能用的东西都被用过或即将被用过。土地日渐精疲力竭 , 沙漠蚕食着绿洲。理想主义在消费孤独 , 孤独在吞噬着个人。
200 年前的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曾作过一个假设 : “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 50 名优秀物理学家、 50 名优秀化学家、 50 名优秀诗人、 50 名优秀作家、 50 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尊崇“官 ” 的价值 , 因为官是社会关系、物质利益的代表和凝聚点 , 而科学家的价值却一直为人们所忽略 , 往往被看成是有技术的个体劳动者或匠人。在改革进行 10 年之后 , 中国知识分子 , 包括科技知识分子 , 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 , 又一次被挤到了社会边缘 ,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流生活的局外人。中央文件上对知识分子的定位不能阻止他们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滑。科技兴国、教育立国 , 虽然中央政府付出了努力 , 但各级政府没有彻底落实 , 某些地区以虚幻的数字向上汇报。一方面形势大好 , 另一方面 , 教师不能按时领到工资。调查结果显示 , 中国拥有百万以上财产的人中 ,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证券投资人、演艺界明星、集体和国有企业承包人,以及神秘富豪占绝对多数 , 其中专家、科学家、学者 , 少而又少。人们都知道 , 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立即致富 , 而借助其他力量搜刮民财却可以暴富。价值观的负性增长,严重影响道德观。人们迫不及待学习拍马投机术 , 却把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老实知识、本领弃如敝履。而一旦富了起来 , 立即投入消费 ---- 玩麻将、玩女人、玩宠物之中 , 讲累、玩心跳、穷得只剩钱等等矫情形式已经变成一种不仁不义的肉麻。
同“文化大革命 ” 时期的反智主义相比 , 九十年代上半叶的“知识无用论 ” 来得更加猛烈。上一次是政治愚民的需要 , 群众运动的色彩很浓 , 在民间 , 还保留着对知识朴素的尊敬 ; 而这一次不同 , 党中央曾把“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作为口号和政策来推行 , 但社会价值颠倒 , 给知识分子以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新“知识无用论 ” 来自民间 , 像一股逆向的季风 , 刮过中国大地 , 它与所谓后现代社会的快速消费结合在一起 , 蛊惑人心 , 干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如果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是一个政治命题 , 隐含着浅近而阴险的政治目的的话 , 那么“知识无用论”就是一个价值论命题 , 它直接指向求知 ---- 这种人类基本活动的终极意义 , 影响到道德层面,带来的价值判断是:高尚和勤奋是没有用的,投机取巧、奸懒馋猾是管用的。这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道德判断啊,可是在那一个时期,却教育了不少人。
好在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党的政策不失时机地对上述的状况进行了调整,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八十年代发家的好大一批人,到九十年代后期又破产了,其中原因很多,有决策、用人失误的,有被骗的,有被整垮的,还有挥霍掉的,等等。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共同的一点是:吃的,喝的,嫖的,赌的,抽的,在一批爆发户中蔓延,他们的逻辑是:我挣的钱一定要由我消费出去。不会做富人,在人格、道德上站不住。人格缺陷,是他们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层次地寻求人与人关系和社会发展问题,又在道德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比如在经济领域,有刘永庆兄弟公司的分裂与重组,有新东方创业者俞敏洪们的权利重新分配。前者是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成功例子,还有大批不成功而崩溃的家族式企业。后者是转型成功的朋友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在发展中自毁的例子更高。在创业的时候,大家不谈钱的问题,只管干;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知道如何处理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干得多,分的少。当时流行的歌曲《祝你平安》正好表达了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在这样的询问之下,听众都会计算自己的得失,然后歌曲安慰说:“好人一生平安”。实际情况是: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市场上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多地落实了,“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都一样”的状况得到扭转。道德感强的人,容易处理自己的得与失;而见利忘义的人常常无法获得平安。大量事实在教育着人们,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再次显示出强大的价值力量。
以上从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简要回顾了二十多年来社会道德建设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从社会横向截面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公共场所,汽车上,一边是座位上青年男女旁若无人的拥吻,一边是站立着的老人前跌后仰;比如在家庭里,一边是年迈老人无人照料、还要为维系家庭和睦缝缝补补,一边是儿女们各行其是的自我中心主义……进入 21 世纪后,各种传媒对于道德、人性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的关注大大增强,报道过的许多案例,发人深思。比如,公共汽车上有人抓住小偷,被一群小偷围攻,旁观乘客无人肯帮,而失主竟然不肯承认自己丢失钱包;大街上一位老人被撞倒,有人去扶,竟然被老人的儿女讹诈;出租车司机宋庆财拾了 4 万元钱, 10 年后才交给派出所,因为中间失主跟他要五万,于是他干脆没承认拣钱。如此等等,有为了房子,一家人反目成仇的;有为了一笔赔偿款,夫妻分道扬镳的……等等。尽管金钱对人们道德的破坏力在增强,这类事情层出不穷,但是,就普通百姓而言,人们还是期盼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改善,对于道德建设的需求在增长。如何在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学会做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成人的思想道德问题折射到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不切实际地无限制拔高道德规范的标准,结果拔高等于虚设,现实生活中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难以施行,花力气大,收实效小。我们要求人人都做圣人,反复强调,结果所有人都明白,自己跟着喊一喊可以,实际做不到,遇到事情,干脆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做。我们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圣人,也不能一旦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便是完美无缺型的,可望而不可即。道德建设的目标是要人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把人际关系调整到适合自己发展、也有利于团体利益的状态。这才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