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仁’的主要内涵及层次:第一,以‘爱人’为‘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孔子主张仁智双彰,以爱人为仁,知人为智。孔子的思想中有人道主义的韵味,在《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退朝回家知马厩被烧,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此举的背后表现出关心人,在利(马所代表的财产)之前更重义,此也是他对利义关系的看法之体现。第二,以‘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孔子重礼,发掘‘礼’之让、敬的内涵即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其次重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而不是‘为人之学’(在孔子那,乐、礼乃内在之仁的外在规范与表现)。第三,‘忠’与‘恕’接近于‘仁’。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即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待人接物,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己与推己乃‘仁’的两面。第四,孔子的‘仁’有时是作为人的最高标准、最高道德准则、最高精神境界与价值理想的‘仁’此即统摄礼、智、信、义,有时是与礼、智、信、义并列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