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重‘礼’重‘仁’,是对三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对周公以来的文化成就的继承。‘礼’与‘仁’,孔子更侧重‘仁’的阐发,其超乎前代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是把作为‘礼’的内核的‘仁’,即人文价值理想确立起来并作乐多层面的发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儒家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论语》之中提及‘仁’字之处有109次,但孔子一般不直接说‘仁’是什么,正如老子一般不直接说‘道’是什么,同样,佛家亦不直接讲何为‘性空’。孔子是在与不同之人的对话中阐述‘仁’的多种内涵;老子是提示人们从语言概念、有限的感官、有限的知性中超越去把握精微深远的‘道’;佛说法本‘性空’但佛又说法,‘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法只是我们概念上对它加以分类而成的假有,此是为救度众生而设,真正证悟乃是得‘性空而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