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断句之探讨3 [复制链接]

1#

《论语·乡党》第15则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盐铁论·刑德》说“问人不问马”,何晏《论语集解》:“重人贱畜。退朝,自君之朝来归。”典型断法有三类。



刘宝楠断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他也认为:“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论语正义》第423页)



杨伯峻与之不谋而合,也断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翻译成:“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论语译注》第105页)



南宋朱熹说孔子“贵人贱物,理当如此”(《论语集注》第121页),但近人程树德对此断句提出了质疑:“圣人仁民爱物,虽有先后亲疏之别,而无贵贱之分。”(《论语集解·四》第715页)怎么可以贵人贱马,非把一个“理”字塞进来,说“理当如此”?



台湾的王叔岷在《论语<伤人乎不问马>新解》中,李敖在2009年3月4日的《李敖语妙天下》中,虽然也都是这样断句的,但他们的解释与之不同。他们认为“不问马”是“后问马”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孔子不仅“仁人”而且“爱物”特点,并举了《论语·子罕》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例,证明“后”有“不”的意思。



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华在《再论“松柏后调”与“孔子不问马”》中加以了批评。他说假如读者接受了“后”、“不”同义之说,那幺就会“发现”焕然一新的《论语》和孔子。例如:生命不息此志不懈,何如以死继之?所以“死而后已”(《泰伯》)当读为“死而不已”;庄敬自持前提下该争的要争,群众基础上结党也有必要,因而孔子主张“君子矜而后争,群而后党”,而非“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无疑是愚民便专制,读解为“民可使由之,后可使知之”,则显示圣人循序渐进,仁民启智;“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其实孔子还是见了阳货的,只是“后见”而已,下文不是说“遇诸涂”么——不一而足。所以,汪少华先生认为王、李二位的新解不可信,因为违背了训诂的基本原则——语言的社会性原则,从而闹出了笑话。



唐朝李涪的《李氏刊误》记载,或有论者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言先问人,后问马。但郭锡良先生说:“古代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伤人乎”最常见,“伤人不”也常见,此处“不”的读音、意义、用法与“否”相同。但“伤人乎不”不合古汉语法。[ii]



清代武亿在《经读考异》中与韩愈类似,把“不”读为“否”,断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iii],把“不(否)”当成问话对象的答语,孔子听说没伤人,才问马。貌似说得通,但在上古汉语中,用“不”字作为单用表示句子否定的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不能与“否”混为一谈。[iv]因此,在“不”处标断并使之单独成句是不顾事实、主观臆测的表现。



由此可见,断句的重要性。朱熹也曾说:“大率圣人之语言阔,被他把做恁地说,也无碍处。”上述《论语》中的三句断句,不论是传统派还是创新派,都各执一词,尚无定论(其实孔子真正的意思只有一个,断句也只有一个最真确,只是今人不能确定是哪个),如果用《论语》作旁证的话,应尽量避免这些有争议的地方,以免影响说服力。这点,王念孙做得很好。













参见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712.









[ii]参见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86—694.









[iii]引自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01.







[iv]参见王定康.《论语》“伤人乎不问马”标点商兑[M].陇东学院学报,2011,(5).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