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路之“和而不同”及启示 [复制链接]

1#

侠者,敢于否定和破坏。侠者的原始反叛精神,在子路身上凸出得显现为“和而不同”。与老实本分的颜渊不同,子路不是个老实人,时不时挑战孔子的话语权威。虽然经常败多胜少,而且被批得狗血喷头,但乐此不疲,其儒学水平也在突飞猛进。可谓求同存异以求进步了。



高昂的斗志,坦率的个性,让子路向来是有啥说啥,不屑于藏着掖着。于是,他在孔门3000弟子当中,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甚至有时很草率,有失儒家的矜持风范。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就有记载: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这个“爱找事”的主,又怎会怕事。因此,孔子“哂之”之后,他虽有所收敛,但本性未改矣。



然而,子路的“口舌之争”是有策略的:他的发问是众人之问,他的质疑有现实意义。谁能说子路是有勇无谋呢?只是独立思考时,不愿人云亦云罢了。



“和而不同”,让子路爱憎鲜明:路见不平会拔刀相助;意见相左会据理力争,即使对孔子也不例外。这种不崇拜权威,敢于质疑的挑战精神,外在表现就是直言不讳。例如《论语·卫灵公》的记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心中的质疑,一般人是没有这种勇气的。这个“学术”问答对把握君子的含义有重大意义。



又如《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已由学术层面,延伸到生活方面。虽然子路对孔子见南子的事一言不发,但其不悦之色,已让孔子大为难堪,只能无奈地赌咒发誓。



再如《论语·阳货》中: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这已由一般问题,上升到了原则问题。子路践行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叛军是要讨伐的对象,与儒家不共戴天,怎可变节侍从?子路的话很重了,仿佛像当年孔子批评子路一样。



最后,子路的“和而不同”,直言不讳,成了儒家的一面镜子,告诫门人谦虚谨慎、修身养性,甚至在实际生活中,子路是孔门的主要当家人,而孔子只是孔门的思想领袖。



子路的“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博学之后要思辨,以便将来进行实践;教学相长要谨记,以便撞出思想的火花。真理要通过探讨,在辩论中求得,死记硬背只是书橱,盲目迷信只是呆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