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路之“勇”及启示 [复制链接]

1#

“勇”,《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勇云:“气也。从力甬声,余陇切。”在《论语》中,“勇”出现了16次,是“毅”的重要组成部分。



侠者,既然见义勇为,那么就绝对不是懦夫。天下有勇的人很多,但大多是血气之勇,与“义勇”相距甚远,够不上“侠”的称号,顶多算“侠”的雏形。



子路在遇见孔子前,狂放不羁,是一把打架的好手,谁在大街上看见他都会躲着;子路在首遇孔子时,就“冠雄雄,佩貑豚,陵暴孔子”,在孔子面前“拔剑而舞之”,并质问:“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对于子路的无礼,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于是,子路心服口服,拜孔子为师。



这是子路与孔子的第一次见面,任侠好勇的子路,一上来就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可是孔子运用“四两拨千斤”,诱之以礼,晓之以理,反倒形式逆转,降服了心高气傲的子路。



为把子路的“好勇”改造成“义勇”,孔子常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毕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甚至不惜以身犯险。这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中有记载: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持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要知道早年的子路,可是傲气十足,谁也不服,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像孔子一样“勇者不惧”,冒着外有猛虎环伺,近有子路逞凶的危险,以身试法呢?



步入正途之后,子路之义勇,使孔子“恶言不闻於耳”,并在周游列国时多次转危为安。试想在匡地和蒲地被围时,若没有子路的奋勇厮杀,孔子就危险了啊。



作为孔门大弟子,射、輿等军事之艺多由子路代师传教,因为孔子主张“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当卫灵公问“阵”于孔子时,孔子对曰:““军旅之事,未尝学也。”然而军事之艺总得有人来教,于是原本功夫超群(曾打过虎)的子路就当仁不让担当此重任了。



    子路是天生的侠者,而侠者尚“义勇”的精神也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孔子。谁说儒墨势不两立,孔子懦弱不堪呢?《史记·孔子》就记载了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上,孔子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礼为武器,逼退强敌,一改以往谦卑的态度。所以,侠者,勇乎哉!后世当谨记其义勇,此亦属于“毅”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