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路之”礼“ [复制链接]

1#

“礼”,《说文解字》解释篆体礼字云:“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靈啟切。”《论语》中弟子讨论夫子的地方达8处之多,都是尊敬之辞。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可见儒家尊师之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路恪守着师生之礼对待孔子。遇上自己棘手的事情,一般会咨询老师的意见;遇上老师有求于己的事情,一定会义无反顾。



当54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时,年已45岁,并且已拖家带口的子路毅然辞官紧随,作为孔子的贴身保镖,开始了历时十四年的长征。图的是什么?就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要用自己的“义勇“,扫清传道路上的障碍。孔子弟子三千,各奔东西,有几个人能像子路一样抛弃个人得失,誓死追随呢?



孔子很感谢这个大龄弟子对他的尊敬,曾感叹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但有时尊敬地过份了,礼多人也怪,就会过犹不及。《论语·子罕》中有如下记载: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但不论如何,子路的尊敬是真心的,甚至与孔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孔子经常批评他而反目成仇。孔子曾说:“文有四臣,丘亦有四友。”(伏胜《尚书大传》)而“四友”中就有子路。在周游列国之前,孔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子路,并让德行高尚到“可使南面”的冉雍替回时为季恒子家宰的子路。这除了说明子路的实用性,也说明了两人关系的不一般。



    儒门礼仪存。孔子和子路师徒同心,其利断金。这是孔子之幸,也是儒门之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