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二)
内容、结构:
该段主要有两个句子组成,第二个句子做互文理解,即:仁者、智者安于仁,利于人。安是针对内在层面的益处言说,利是针对外在层面的益处言说。并非王所指利用;第一个句子是双重否定互文句,意指仁者能长久地处在约、乐状态中,约是针对外在层面的紧张状态言说,乐是针对内在层面的舒张言说。
札记:
1、中庸意味
这里的约既可能指内在的约又可以指外在的约,内在的约翻译为“约束”,外在的约翻译为“贫穷。”无论怎样翻译,它们都与“乐”相对,是两个极端,前者突显它们是内在里面的两个极端,后者突显它们是外在和内在的矛盾双方。这个句子意指:仁者中庸。即:君子中庸。所谓的长、久都是庸(即:不变,即:程颢语“常则不易”)的对应词。
2、关于贫的再次理解
贫作贫穷或者约束,实际上都与穷相应,与达相对。《孟子·尽心上》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这里的贫,不能单独理解为普通百姓物质条件不好,精神水品不高,应该把贫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解为">解为ersonName>君子之贫,或者君子之穷,它与君子之达相对。《论语》之中,君子有两个意思:有德者,有位者。换句话说,君子之贫意指《述而·七》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学的内容包含六艺,六艺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无巧不成书,《述而·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孔子之忧。因此,这里的君子之贫实际上意指孔子之忧。
这个段落联系《述而·七》理解就应该翻译为:不秉承中庸的人(不仁之人、非君子之人),既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进的忧患意识中,又不可以长久地处于闻义能徙不善能改的快乐境界中。秉承中庸的人,(仁智者、君子)他们身心安定,得益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