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中的“乐” [复制链接]

16#

2、关于贫、富、谄、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

八者都是针对人的生活状态而言。现代人喜欢把贫、富归入人的物质性范畴,把谄、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归入人的精神性范畴,在此之上,他们又把贫、富当做衡量人的物质条件的指标,把谄、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当做衡量人的精神水品的指标。范畴区分的观念当然是合理的,因为人既是物质性的存在,又是精神性的存在。但是衡量指标的观念不甚合理。因为谄、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在精神性范畴中属于不同枝路。谄、骄至多只能属于心理状态枝路,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属于精神状态枝路,尤其关键的是:只有后者才具有精神性的追求(无、乐、好),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衡量指标,前者是不具有精神性的追求的,不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衡量指标。同样的,贫、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衡量指标。不能因为谄、骄处于同样的范畴而忽略它们作为价值追求的衡量指标的不可能性,也不能因为贫、富处于同样的范畴而忽略它们作为价值追求的衡量指标的不可能性。

简而言之,谄、骄不与无谄、无骄对应,它们不是反义词,前者只是状态的表征,后者不只是状态,更是价值的表征,而贫、富无谄、无骄、乐道、好礼之间甚至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前者是状态的表征,后者不只是状态的表征,更是价值的表征。另外,实际上甚至谄、骄贫、富也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因为它们之间的比附仅仅是因为子贡把两种生活状态对应起来言说。

综上所述,不能把贫、无谄、乐道简单地当做几种生活状态之间的存在着的不可以化解的冲突,因为处于一种生活状态就不可能同时处于另一种生活状态,而应该当做生活状态与价值追求之间的存在着的可以化解的冲突,因为处于一种生活状态中同时仍然有可能追求另一种价值。王版《论语译注》将该段翻译为: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逊好礼。这种翻译虽然已经触及到区分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问题,但是它未能明确说明两者不存在不可以化解的冲突,未能使我满意。

因此,我把该段翻译作:即便处于贫困也应该追求不巴结不奉承的人格修养,即便处于富贵也要追求不骄傲不自大的人格修养,但是这种追求不如另一种追求美好:即便处于贫困也能够追求快乐,即便处于富贵也能够追求谦逊。因为嗜好仁道本身就是快乐的,嗜好礼节本身就是谦逊的。

TOP
17#

3、中庸意味

作奉承巴结,是贫者过于轻视自己的人格的表现,作骄傲自大,是富者过于重视自己的人格的表现,孔子主张:贫者和富者对待自己的人格应该有中庸的观念。贫者应该看到自己的人格同别人的一般高贵,因为自己追求快乐,追求仁道,而富者应该看到自己的人格同别人的一般朴实,因为自己追求谦逊、追求礼节;

子贡虽然主张无谄、无骄、但他未能从贫者和富者的人格层面给出人们实现无谄、无骄的内在的理由,这使得无谄、无骄成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律令,本质上,道德律令与人生状态是一方高于另一方的,毋宁说,一方压倒另一方。孔子教导他应该看到人格的修养、人生的境界的追求和生活状态是可以平衡的。

综上所述,这个段落中存在中庸意味。孔子意图作出君子中庸的表率——为普通人观念里人格的两端寻求平衡点,为子贡观念里人格的修养和生活的状态的两端寻求平衡点。

TOP
18#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二)

内容、结构:

该段主要有两个句子组成,第二个句子做互文理解,即:仁者、智者安于仁,利于人。是针对内在层面的益处言说,是针对外在层面的益处言说。并非王所指利用;第一个句子是双重否定互文句,意指仁者能长久地处在约、乐状态中,是针对外在层面的紧张状态言说,是针对内在层面的舒张言说。

札记:

1、中庸意味

这里的既可能指内在的约又可以指外在的约,内在的约翻译为“约束”,外在的约翻译为“贫穷。”无论怎样翻译,它们都与“乐”相对,是两个极端,前者突显它们是内在里面的两个极端,后者突显它们是外在和内在的矛盾双方。这个句子意指:仁者中庸。即:君子中庸。所谓的长、久都是庸(即:不变,即:程颢语“常则不易”)的对应词。

2、关于贫的再次理解

作贫穷或者约束,实际上都与相应,与相对。《孟子·尽心上》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这里的,不能单独理解为普通百姓物质条件不好,精神水品不高,应该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解为">解为ersonName>君子之贫,或者君子之,它与君子之相对。《论语》之中,君子有两个意思:有德者,有位者。换句话说,君子之贫意指《述而·七》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学的内容包含六艺,六艺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无巧不成书,《述而·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孔子之。因此,这里的君子之贫实际上意指孔子之

这个段落联系《述而·七》理解就应该翻译为:不秉承中庸的人(不仁之人、非君子之人),既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进的忧患意识中,又不可以长久地处于闻义能徙不善能改的快乐境界中。秉承中庸的人,(仁智者、君子)他们身心安定,得益获利。

TOP
19#

一个乐感文化古国,把它的快乐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入世者和出世者纷纷以人文精神及超越人文精神倡导发挥人的道德本性。这种快乐的价值无需赘述。我们现代人自以为比古代人知道如何快乐,然而我们的快乐是没有基础的。我们的快乐都是以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量为支架的,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支架的,就连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都开始呼吁关注“人的异化”的问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应当不避烦难理解古人及其哲学的一个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