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顺 [复制链接]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都有不喜欢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没强求别人以自己的爱好为爱好的权利,也没有强制别人接受他不喜欢的东西的权利。尊重个性差异,尊重个人爱好,尊重人们的不同习惯,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但是,在传统的孝道中,子女要以父母的爱好为爱好,父母喜欢的东西,子女一定要千方百计让父母满意。例如二十四孝里的王祥卧冰成为佳话。对于父母不喜欢的东西,子女要想办法除去,让父母眼不见心不烦。好父母之所好,恶父母之所恶,以父母的好恶为好恶,是儒家文化对子女的要求。要满足这样一种要求虽然很难,但作为子女,还是应该尽量做到。当然,在当今社会,很少有父母会这样要求子女,而牺牲自己的爱好去顺从父母的爱好多人,也不是很多。毕竟每个人都有保持自己爱好的基本权利。


      身之发肤,受之父母。子女的身体是父母所赐,所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伤害,也是孝顺父母的重要方面。如果不小心让身体受到伤害,不仅自己要忍受痛苦,还会让父母担忧,也是对父母的不孝。但是,相比较而言,道德的伤害比身体的伤害更加不孝。身体受到伤害,只是让父母担忧,甚至父母还会因此寝食难安;但是如果做了违背道德或缺德的事,则会令父母蒙羞,甚至无颜见人。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子女的孝心表现在方方面面,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即使不能因为有骄人的业绩而让父母为你自豪,也不能因个人道德有亏而令父母蒙羞。


      子女自幼得到父母的疼爱,长大之后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是自热而然的事情,许多人都不难做到。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父母对某个子女并不待见,甚至痛恨和憎恶,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若是能够不计较父母的态度,仍然能够用实际行动来孝顺父母,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古代,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翻译成白话文即古代郑武公娶申国女为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共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共叔段开始准备袭击都城,由武姜打开城门做内应,但是庄公知道了他偷袭的时间,所以共叔段失败了,逃到了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违背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5 11:44:2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