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礼 [复制链接]

1#
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并重而浑全,孔子之后的大儒们就各有侧重了。据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孟氏即孟子。孟子自称私淑孔子,据传其学出于孔子嫡孙子思之门;孙氏即荀子,其学源于子张和子夏。孟子侧重内圣,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内圣学。荀子侧重外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外王学,可谓外王学的大师。礼学,即外王学也。

荀子虽侧重外王但不废内圣,虽侧重礼仍仁义为本,故虽走偏但没离开儒门。郭齐勇在《礼学的现代价值》中写道:

在“礼”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荀子推崇“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因为“礼”的目的是使贵者受敬,老者受孝,长者受悌,幼者得到慈爱,贱者得到恩惠。在贵贱有等的礼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诸德,以及弱者、弱小势力的保护问题。

礼学对官员、君子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亦对他们提出了“安民”、“惠民”、“利民”、“富民”、“教民”的要求,“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反对滥用权力,对百姓“动之不以礼”(《论语·卫灵公》)。这也是礼学秩序原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们学了荀子的礼法但把儒家的根本丢掉了,不再讲仁义,就成了法家。礼而不仁也就“非礼”了。严刑恶法苛政,是最大的非礼。故法家虽出于儒却非儒、反儒。

法家的错,与荀子对人性认识的出偏大有责任。荀子的性恶论,将人的自然属性、将放纵人性所出现的“犯分乱性”“偏险悖乱”的结果当作人之本性了。我在《一言性恶真成谬》中指出:性恶论是荀学的肤浅。这一肤浅可谓遗蔽无穷。荀子之学虽已出偏,尚能以“礼”自持,不违仁道,其徒子徒孙则叛出儒门而不仁不义甚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