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哲学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 
  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
  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矛盾。后世的儒者或其他学派的学者,或发展其中积极一面,或夸大其中消极成分,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变化。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TOP
3#

"叩其两端"。孔子认为凡事皆有两端,故把握事物必须"叩其两端"(《子罕》)。孔子言"两端"即言事物之终始、上下、进止、损益、博约、辩讷、勇怯、张驰等。"
TOP
4#

"执两用中"。《中庸》记孔子言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强调立身处事时时要合乎中道。但对貌似执"中",实无原则的"乡原",孔子是深恶痛绝的。
TOP
5#

"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超过事物一定的界限未达到一定界限同样是错误的。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含有承认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因素,又具有保持其限度以避免事物的转化的消极一面。
TOP
6#

孔子与哲学
TOP
7#

[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