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商业伦理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原动力 [复制链接]

1#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定义和理解商业伦理的,为什么说商业伦理是现代商业之魂?

杨卓舒:商业伦理除了与法律的关系,还涉及社会责任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问题、如何对待员工的问题以及在商业道德环境当中的社会结构的构成问题和人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问题,等等。我认同这个观点。如果我们出于一种原始的愿望或者只是个人积累财富,那么这个财富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需要。但是许多人有了很多财富以后,还在勤勤恳恳工作,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办企业的原动力已不是一种原始积累欲望,而是一种崇高感,一种道德感。因此我认为商业伦理是商业的灵魂。任何一家百年老店,我认为没有一个不是崇尚商业伦理的结果。如果不是恪守高尚的商业伦理,仅仅运用通常所讲的一些商业方法或者市场经济的一些操作要点,我想没有一个几代都不衰的企业。
我一直认为,上天把财富给予每个民族、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是你要想拥有它,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爱心。最普遍、最重要的是一种商业伦理,是每个人都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每个人都竭尽所能为别人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财富的积累。财富应该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才真正确定了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最正常、最健康的关系。这种商业伦理一旦深入人心,就会使人们去创建更有活力、更强大的企业。

商业伦理干系企业成败

记者:那么商业伦理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杨卓舒:我认为商业伦理的重大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干系企业成败。我们做商业、做实业,盈利是我们的职责,不盈利企业就不能再发展。但是我们盈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商业行为最终到底是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人。伦理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为了人,所以,商业伦理涉及到商业的终极价值。在商业的终极价值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商业很难走得远,很难办得好。
商业伦理从小处说,涉及到企业的人才准备、人才教化;从大处说,是企业的终极目的,即源动力是什么。
其次,可以转化成财富。我曾经说过,拥有财富必过一道桥——爱之桥,付出,劳作,奋斗。如果由羡慕财富却没有获得财富转而仇恨财富,或者获得财富后便不知向何处去,不知如何支配财富,都会导致企业不可能有战略性的发展,不可能做百年大企业。这就涉及到我们企业的寿命到底有多长的问题。伦理能支撑多久企业就有多久,因为一个不争的逻辑在里面,这就是你想付出,你想劳作,你想给社会提供服务,总有你可做的事情,做不了大事可以做小事,做不了高科技可以做普通服务业,这个社会360行,每行都需要人,谁不需要服务?为别人提供需要,就是生存的理由,就能得到发展。
其实,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许多企业家都是素质很高的人,有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家本身就是思想者,他们对人、对社会、对商业终极目的的认知都非常深刻,他们知道这样做的行为就是化自己为大家,是通过一种商业行为创造财富来为他人服务,一生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因为我劳作,我付出,给很多人解决了困难,带来了商品,带来了大家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我又获得大家的回赠——利润,而我把这部分利润用以继续扩大,继续为大家服务。很多富豪临终的时候都把自己的财富捐给了社会。所以,他们的行为是非常崇高的,这是商业伦理健康达到相当层次的一种必然结果。
伦理是可以转化成财富的,伦理不是空的,不是强加给人的。过去讲“积善人家庆有余”,这七个字我反复给我们员工讲,不积善则不积财。“积善”是什么?除了乐善好施以外,还有优良的品格、优良的传统以及优良的家庭伦理等。
第三,树立商业伦理观,可以让人们尊重财富,认知创造财富的人、尊重创造财富的人。哪怕你办一个一张桌的小酒店,还能安排一个厨师就业,还可以给别人提供一桌酒宴,还有点利润,多少还缴一点税吧。现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做不到所有从事商业和实业工作的人都有这种高贵的伦理,但是其中很多人正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守望着这样一种社会责任,这就是希望。
商业伦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应该展开大讨论,这干系到很多企业的成败,干系到企业到底能办多久,干系到我们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方向,干系到全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

记者:那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又是什么关系呢?
杨卓舒: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商业伦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先进的生产力必有先进的商业伦理或生产力伦理做支撑。从未见过一个伦理落后而生产力方式、生产力水平却非常先进的历史现象、社会现象。
不仅如此,一个社会是否富有活力,是否拥有未来,是否是健康的,是否是低成本的,是否真正符合全体公民利益,其中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商业、企业在这个社会所占的位置。我们通常所讲的小政府大社会,大社会是什么?大社会不是个散乱的大社会,大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应该是企业这个组织。当一个社会中企业扮演着主角登上这个历史舞台,当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时候,当大企业在推动着这个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富有活力的,是健康的,财富是快速增长的。当企业在这个社会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在社会中行走艰难的时候,当企业在这个社会被忽略、被蔑视,甚至成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的时候,这社会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企业要想争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就得自强自立。而企业自强自立最主要的在于企业伦理的建设。企业张扬自己,企业让别人不敢小视自己,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和传播,都和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是前者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准备和保障,没有这种基本的准备和保障,企业将是死魂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是无形资产,实际也是企业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农业走向工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人治走向法治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所有企业都面临许多共同的困难,除了社会一般环境等因素外,其中还有恶俗世风的影响。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来自这个世俗社会,我们在这里要求员工恪尽职守、忠诚、正直、善良、尽心尽力。我们要跟这种世俗进行着抗争。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伦理建设,抵御不了这些东西,于是大家就会把这种伦理、这种思维、这种价值观带进企业,带进企业是什么结果?采购的要吃回扣,搞工程监理的就要受贿,造价600元/平方米他可能提到700元/平方米……就要里外勾结,损害公司。所以不仅从宏观上讲,迫切需要解决伦理建设问题,而且对一个企业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不进行这种伦理构建,这个企业最终也难以维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直接干系到企业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物质,崇高是可以当钱花、当饭吃的,那不是空的。现在许多企业垮台,我们眼见着一些企业死去,其实并不是技术、资金问题,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管理问题,而是从创业者、企业家、总裁到员工伦理出了问题。
记者:对于你说的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制度管理,认为制度比伦理更可靠。
杨卓舒:企业伦理建设实际是高于企业管理的,离开伦理建设的管理是没有灵魂的管理,再好的制度也有漏洞,再严厉的管理也有力所不及之处,但是冥冥之中,唯有人的良心和灵魂有所惧怕,有所遵循,这才能管得住。有一个生物药厂,向外出口36种菌,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行。人进入车间之前,要经过6次射线消毒,身上绝对无菌,然后全密封,一个车间里就有一个人,没有这个人还不行,六个摄像头看着这一个人,他必须定期在里面进行活动。结果,有一天这个人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被检测出来,加上奇痒难耐,就在一个摄像头看不至的死角,用手轻轻地拉了一下拉链,最后,那一罐价值1600美元的菌类全部被废掉了。这恐怕拿100个摄像头也管不住。所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伦理必须得相应跟上,跟不上不行呀。

建立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

记者:你所说的这种伦理怎么才能建立起来?
杨卓舒: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本质上来说,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伦理的落后,实际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和制度等硬性的东西还不太一样,还不能操之太急。不能说建就建,一夜之间建成。我们应该从我做起,自身先坚持起来,自己先做到坚守,我们坚信坚守必然对我们的企业有好处,当然也作好承受坚守这个可能带来的痛苦和困难的准备。
商业是契约经济、契约行为、信誉行为,它不是强制的。不是像过去的土匪,带着人马狂打、狂抢,那是两回事。商业就是商业,建立在互通有无的交换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把你的一部分财富掏到我这来,我得拿东西出来和你交换呀,我得把我的爱心之物——你所需要的服务或者品质优良的商品给你,你才会把其中的一部分利润给我。在这一行为中,需要的是诚实、实在,而不是欺诈。
具体到我们公司,我讲过一段话,就是我非常害怕我的新员工来到公司感到不适应,感到在这里受到不公的待遇,觉得在这里受排斥;我非常害怕大家慕名而来,但是由于我们内部不行,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还非常害怕因为公司大了,跟大家隔得越来越远,没有机会听大家的真实想法;当然也害怕有的人在这儿本来可以做得不错,因为一些不公却站不住脚,因为有人排斥而被迫离开。我讲的这些实际都是伦理问题。
记者:贵公司在商业伦理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
杨卓舒:这个就是我们卓达的独特优势。我们卓达的独特优势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伦理。企业的效益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伦理。实际上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东西了,有一些都已经内化为我们的制度,体现在我们的制度上。
举例而言,我们集团符合献血条件的人100%都献了血,这是我们应当做到的。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单位有两个人,一个是经理,一个是一般员工,两个人合伙做成一笔生意,按公司规定,能拿180万元奖金。两个人共同捐了40万,剩140万,怎么分配?给职务高点的120万,给另一个20万,在别的公司也许就这样了,谁也不会有什么说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老的带新的,当官的带普通的,但这种带不是不平等的,是学习和帮助。最后两个人二一添作五。
我们企业里面有好多感人至深的真实小故事,都体现着道德伦理,体现着企业文化,体现着我们企业的一种人文精神。在一些企业最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卓达看来可能是无所谓的;在一些企业根本没人顾及的事情,但是在我们这里,就是绝不能容忍的,这实际上是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的,也是源于一种伦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