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风水文化的扬与弃 [复制链接]

1#

风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被看做是迷信,是糟粕,是完全与科学相悖的。但是近些年来却出现了风水热,试问倘若这是百无一用的糟粕,为何在遭受了一次次的打压之后,还会春风吹又生,这其间又有什么玄妙之处?


我认为,风水虽然有一些糟粕的地方藏匿其中,但也是东方文明几千年来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风水中有《周易》的哲学思想,也有古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刘沛林教授曾经对文化浪潮做过这样的分析:


“第一次世界文化的浪潮是西学东渐。当时的人们认为,凡是西方的东西就是好的,凡是东方的文化就是落后的。那时候,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都遭到了压制。现在,正是第二次世界文化浪潮兴起之时,人们发现西方理性的思维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必须从东方的文化中寻找智慧。所谓东方的智慧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寻求构造天地人和谐的社会,而这正是风水的本质。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国文化与土地具有最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国的风水带有更加浓重的土地及其上的自然关系的烙印,因而更强调“风”和“水”这两种对农耕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自然过程;也正因为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庇护环境的需要,“桃花源”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理想风水。



风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民俗文化。


”【刘沛林(湖南省人居环境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而于希贤教授认为:“从根本上来讲,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发端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聚落选址,见载于殷代甲骨文中的“卜宅”,史载于《周易》中的“地理”,见名称于晋代郭璞托名编著的《葬书》,兴盛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风水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早期窑洞地区,之后逐渐向全国传播,并在唐代后期开始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往后再传播到东南亚各国。19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往英国等西方国家。应该说,风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民俗文化,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以《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作为骨架的”。 于希贤(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


对于两位教授的观点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而且撇开凶吉不论,风水中还包括了很多科学的东西,诸如,天文,地理,气候,人体科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能量与信息的关系等等。然而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人相比,我们更倾向于一种非逻辑的,非体系的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因此看上去整体缺乏逻辑与科学性因而遭到批判也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其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思想,我们要还是不要?这个围绕着“和”这个核心展开的体系我们该不该要?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对风水文化的吸收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得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我所用。


风水文化中有很多的原则:如整体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观形查势原则,地质检验,水利分析,适中居中,顺乘生气等原则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如《孙子兵法》中对形势的观察,水利的分析从而判定能否在打仗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取的出奇制胜的效果,而适中居中原则又体现着儒家不偏不倚的中庸文化,顺乘生气原则又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颇有类似。《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群经之首,曾经也被戴上占卜巫术的帽子,在凡封建,反迷信中被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为何秉承了它的思想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却能够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呢?这期间就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另外,我们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历史的产物。不能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来评判他们的是非。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公正,但是眼前用不到的,不一定就是没用的,眼前不好的对长远来说未必就是坏的。况且,我们不也强调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吗?所有的问题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关键在于我们用哪种方法对待它们。对风水文化,亦是如此。


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本来就实属不易,为何我们不能宽容一点,对风水文化中的精髓加以学习和利用呢,而对于那些借着风水的幌子招摇的骗子,我们也得将他们的面具撕下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 14:30:2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风水这东西真的不好讲,但是有很多人死后就喜欢找风水先生看一下,那些看着山啊,傍着水的地方就是宝地了,现在还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我看这就是一个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