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对禅“空”的一点认识 [复制链接]

1#

禅宗喜欢讲“见性”,讲“悟”,其中都离不了“空”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曰:“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存在皆为虚幻,我各人认为这个虚幻,不能与没有等同起来,而是说这是一种非本质的“相”。


在我认为禅宗所讲的“空”,是一种绝对客观存在的阐释,因为平时无论是人,或者是有情众生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皆是“以我观之,故物之皆着我之色彩”。唯有以空观之,方可看见“空”的绝对客观存在。我们所说的世界,在不同人或物的眼里,多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万双眼,看到的就有一万种相。所以我们所谓的世界也不过是以大多数人的观点出发,对于我们所见到的东西给出的定义,其实这样的定义也是一种附加。而“空”既是不带任何“色彩”的没有附加属性的世界,也就是本相。强谓之“本质”。可以看到空之境界的种种,便要舍弃“我”,这个概念,这就达到了佛家认为的最高境界,成佛。


这与道家所追求的“道”,儒家所追求的“中庸”,在我看来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切哲学的核心都在追寻本质。存在的一切,在某种条件下,某个时间,空间,它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看到的魔术那样,有的东西,明明存在,偏偏就是不能看到,这就是条件的约束。这也是我对空的理解。


本质这个词,其实也是我们对那个“客观存在”的内核的定义。故曰:“道可道,非常道。”那“空”,那“不可道”,那种绝对的客观,这一切的解释都指向一个核心,二又不能将其概括,因此以空释空,以抽象解释抽象。真正看得透的人,一定是智慧的,因为他看到了本质,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一般的人,却执着于“相”,也在补丁的对相的追寻中,一点一点接近本质。马克思哲学说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故“空即是空”、“道不可道”。儒家强调“忠”“孝”“礼”“仪”,应该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给我们人一些相对合理的定位,若以空观之,人也只是一个不完全的定义,我们只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把人完善起来。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我认为孔子参透了其中的奥秘,因而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很难绝对客观的去看待其他存在的看法,我们也不可能站在他的位置上,去和他想得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不谋其政”,做好我们为“人”,应该具有的有利于自生和人类发展的事情就足够了。


绝对客观的世界应该是“空性”的,应该就是“本无”的,这一切用来解释的词语都只会成为附加,也就只能借这些附加的东西去勉强解释下自己心中的“空”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