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载][推荐]儒家的“仁”与现代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1#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发展绵延至今已两千多年。在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最精髓、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仁”、“和”。

所谓“仁”,即“仁爱”,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是一种宽容精神,是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爱和民主的精神;所谓“和”,即“和谐”之意,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它被认为是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

“仁”以人为本,强调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并由此而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都是传统儒家“仁爱”精神与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初步转型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共生共荣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即人自身的修养)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儒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旨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互蕴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以追求仁爱、和谐为特点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类文明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弊病。核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克隆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道德伦理陷入危机;资源与能源的广泛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物质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乐主义、物欲横流;市场竞争的另一面是拜金主义泛滥、人际关系的冷漠紧张;崇尚自由、民主的另一面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对道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忽视与贬斥。

面临着更多、更复杂问题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仁和思想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分,对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现代社会的普遍和谐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呼唤儒学“仁爱”、“和谐”的道德人文价值观——经过数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更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一剂良药。

儒家的和谐思想,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提供了智慧。

仁者爱人,“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要求人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人,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而其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安百姓”、“安天下”,也即建构和谐社会。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亲情之爱孕育了对他人的爱心,爱人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展与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并不是仅限于宗法、血缘、道德的范畴,而是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爱人以德、爱人以道,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积极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和谐社会风气。

和谐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之一,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礼记•礼运》宣传的“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所谓“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自身的社会和谐,也包括国与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和谐。“仁和”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治国”、“平天下”应行“仁政”,不能行“霸道”。行“霸道”,只会引起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而行“仁政”,将会使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仁以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保证人们在和谐、稳定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表达出人与物和谐一体的思想。人之本于自然、人之依赖自然作为人之合于自然的事实,可以推导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则。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儒家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实现“人”和“天”(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郭店楚简》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听到了合乎道义的道理要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仁”是支撑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儒家仁学“爱人”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要素就是“修己”、“克己”,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一个和谐社会,固然需要政府、军队、法律与科技,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支撑,但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们只有追求个体身心的和谐,才能进而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中国向来以有着悠久历史的神秘感著称于世,其中,儒家“仁和”文化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不可抹杀。仁和的观念不仅在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并且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特有的关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智慧。这种思想也深入到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成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仁则荣,不仁则辱”,“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无爱人无所以构建起和谐社会。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重新呼唤儒学“仁爱”、“和谐”的道德人文价值观,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对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弘扬儒家的“仁和”思想是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必不可少的一课,促进现代社会的普遍和谐以及社会的发展势在必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